西方文學·《都柏林人》
愛爾蘭作家詹姆士·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為背景,描繪了20世紀初都柏林形形色色中下層市民的生活。喬伊斯在1904年給出版商的信中闡明了小說集的主題:我的宗旨是為我國的道德史譜寫一個篇章,我之所以選擇都柏林為背景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城市是癱瘓的中心。盡管其中15篇是各自獨立的小說,但都由這一主題統一成一整體。喬伊斯從四方面刻畫都柏林的生活: 童年、青年、成熟及社會生活,小說集也是按這個順序安排的。《都柏林人》顯示了易卜生、福樓拜及契柯夫對喬伊斯的深刻影響。結構技巧上保持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許多特點,敘述發展平穩,沒有戲劇性沖突和高潮,喬伊斯有意識地采用了一種“猥瑣”風格,以它來暗示故事的現實主義和它們表現的道德、精神的貧乏,這種貧乏無疑是喬伊斯所指的都柏林的癱瘓。同時故事基于喬伊斯關于“感悟”的理論,即在貌似瑣碎、渺小的事件中,在某一瞬間心靈豁然開朗,領悟到深刻的內含。“姐妹”、“路遇”、“阿拉比”,由一個無名小孩敘述故事,從一個孩子幼稚朦朧然而日趨成熟的意識來表現周圍環境,通過孩子的眼睛,讀者看到都柏林的癱瘓,人們無法從自己所處的境遇中擺脫出來,整個城市及生活因腐敗政治,英國統治和天主教會的控制變得死氣沉沉。“伊英琳”敘述一個剛剛步入青年的女孩在沉悶、窒息的生活中受煎熬,卻沒有勇氣追求她向往的自由幸福。“絮云”、“粘土”、“痛史”等從各個方面表現了現代社會精神和感情上的癱瘓。“母親”討論文化生活,“祈禱”表現宗教生活。“常青藤日”反映了政治生活,故事通過愛爾蘭民族主義者領袖帕納爾的“追隨者”在會議室里的談話,通過他們對各種政治事件的態度,表現了都柏林政治生活的腐敗。小說以平凡的事件表現具有重大政治內容的主題,可以說是當時愛爾蘭社會的縮影。整部集子以“死者”作結,并達到高潮,它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具有象征性和寓言性含義,表現了死者對生者,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力量,以及愛爾蘭東西部地區在文化歷史上的差異。《都柏林人》以現實主義為主,同時運用了象征主義等手法。它雖然是喬伊斯早期作品,其中小說并非一個起步者的練筆之作,而是一位大師的杰出作品。
上一篇:西方文學·《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
下一篇:西方文學·《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