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盧固語文學
泰盧固語是通行于印度南部安得拉地區的語言,據說11世紀即有了文學作品。11至15世紀的文學主要是翻譯和改寫梵語古典文學作品。到16世紀,泰盧固文學到達一個光輝時代,這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鼓勵文藝創作。阿勒沙尼·貝登納寫的《摩奴傳》開了詩體傳記的先河,此后有不少作品是修道士或帝王傳記。17、18世紀詩歌充滿感傷情調,緬懷光榮的過去,哀嘆苦難的現實。從19世紀開始,泰盧固語文學逐步走向繁榮。維雷夏林格姆·甘杜古利的小說、戲劇等提出了改革社會的要求。古拉扎德·阿伯拉沃的《愛國主義》一詩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拉耶普羅魯·蘇巴拉沃和維什沃納特·薩迪耶納拉揚分別為浪漫主義派和古典主義派的代表人物,他們都不乏愛國激情。希利倫格姆·希利尼瓦薩拉沃接受馬克思主義觀點,是進步主義派的代表,他打破韻律框框,用自由體寫詩,呼喚新世界的到來。擅長寫歷史長篇小說的吉勒格默爾迪·勒克希米納拉辛亨(1867—1945)以《拉默錢德拉的勝利》贏得了聲譽。隨著民族運動的高漲,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如溫納沃·勒克希米納拉揚的《賤民村》,維什沃納特·薩迪耶納拉揚的 《一千頂蛇冠》 ,阿迪維·巴比拉朱的《納拉揚·拉奧》等,這些作品都曾引起強烈反響,有的甚至被認為是泰盧固語長篇小說的典范作品。泰盧固語的短篇小說也發展很快,也最易于反映社會現實。比較有名的作家有:古拉扎德·阿伯拉沃、金達·迪克什杜盧(1891—?)、穆尼馬尼格耶姆·納拉辛赫·拉沃(1898—? )、古迪伯迪·文格達加蘭、伯德默拉朱(1915— )等。
上一篇:法國八行體
下一篇:浪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