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文學
柬埔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公元68年建國,曾有扶南、真臘之稱。在古代,柬埔寨的文化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現在的柬埔寨文字就是在古代印度南部巴拉瓦字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書面文學在柬埔寨已有1千多年的歷史。最初是用白堊粉寫在染黑的獸皮上,稱“獸皮書”,以后用鐵筆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稱“貝葉書”,或書寫在粗糙的可折疊的厚紙上,用這些方法書寫的作品,保存下來的很少,而刻在石碑上的作品有一部分保留至今,稱之為“石碑文學”或稱“金石文學”。
根據柬埔寨社會歷史的進程,柬埔寨文學的發展可分為 5個時期:
吳哥前時期(1—8世紀)
婆羅門教和大乘派佛教在扶南王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時的碑文用古高棉文或梵文刻寫,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內容多是記錄帝王的言論及他們的豐功偉績。在民間,流傳著豐富的口頭文學、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等,但無成文作品傳世。
吳哥時期(9—15世紀上半葉)是柬埔寨文學的鼎盛時期,主要是詩歌,刻在石碑上(古高棉文和梵文并用),其中著名的詩人有: 迪華格拉、雅德哈瑪拉皮瓦、西威桑姆、因陀羅黛維等。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林給的故事》是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但融匯了不少柬埔寨的神話傳說,富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中時期(15世紀中葉—19世紀中葉)民族文學隨著寺廟學堂的興辦而不斷發展,作品和佛教經典緊密聯系,在巴利文石碑文學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用人民大眾的語言來解釋深奧難懂的巴、梵語經典的“解經文學”。宮廷文學、民間文學也較前豐富,題材廣泛,著名的有: 《格龍蘇皮密特》、《少年波果兒》、《佳姬王后》。長篇敘事詩《東姆與狄歐》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民間文學內容大多反映了勞動人民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斗爭精神,其代表作有《特明吉的故事》、《阿勒沃的故事》。寓言故事也很流行,其中頌揚兔子聰明機智、見義勇為的《索皮頓賽》尤為著名。
上一篇:本生經
下一篇:歌舞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