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結構
詩歌中的對稱結構系指在形式與內容上對稱的兩個或多個短語或詩行。對稱是詩歌在表達上的一項基本美學原則。B·R·劉易斯在《創造性的詩歌》一書中指出,原始時期的人們“在處于持續激動的狀態下,一定會重復發出一連串的喊聲……”。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吶呃瓦,吶呃瓦”、新西蘭土著人的“哈——啊,哈——啊”以及英國古詩《貝奧武甫》中的“瓦——啦——瓦,瓦——啦——瓦”等這樣一些重復出現的連串喊聲,便是帶有最原始的抒情性的對稱結構。喜、怒、哀、樂之類強烈感情,似乎會自然地激發出上述那樣重復的連續喊聲。毫無疑問,在音律與韻式形成以前,對稱結構是原始詩歌的基本要素。
自人類步入文明時代以來,在千百年的世界詩歌史上,對稱結構應用廣泛,綿延不斷。凡是要抒發某種強烈的感情,表達某種虔誠的信仰,陳述某種宏大的胸懷時,詩人往往采用對稱結構。僅以《圣經》為例,其中分句的對稱結構就是圣經詩歌寫作的中心原則。1611年英王詹姆斯的欽定本《圣經》,在翻譯時也完全忠實于這一原則。
在西方詩學界,批評家對對稱結構作了進一步的分類研究。G·W·艾倫分析了英語詩歌史上最常使用對稱結構的四種主要類型:
(1)同義型:第二行重復第一行的意思借以加強第一行的力量,原用詞語可以重復,也可以不重復,例如:
我一點沒有被馴服,我也是不可解說的,
我在世界的屋脊上發出我的粗野的呼聲。
(惠特曼:《自我之歌》)
(2)對偶型:第二行否定第一行的意義,或與第一行在意義上形成對照。
(3)累加型:第二行或連續幾行添加或補足第一行的意義。
(4)遞進(或疊升)型:各行關鍵詞語逐行下傳,后行增益前行,致使意義或情節逐行疊升,直至頂點。
上一篇:對偶
下一篇:希克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