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凱爾頓體
該術語得名于其始創者和主要實踐者英國詩人約翰·斯凱爾頓(約1460—1529)。其特征是:詩行通常很短(一般為三至七個音節,含二至三個重音,有時也用更多的音節),從不采用交叉韻,一韻可以任意延伸;采用排比句作為主要修辭手段。例如:
And if ye stand in doubt
Who brought this rhyme about
My name is Colin Clout.
I propose to shake out
All my conning bag.
Like a clerkly hag.
For though my rhyme be ragged,
Tattered and jagged
Rudely rain beaten,
Rusty and moth eaten,
If ye take well therewith
It hath in it some pith.
(Colin Clout)
如果你疑惑
是誰創作了這種韻式,
就是我,名叫科林·克勞特。
我想要抖出
我的知識寶囊,
像教會的女巫一樣。
盡管我的韻律破爛
不規、混亂,
像淋濕的落湯雞,
像銹蝕的鐵器、蟲蛀的書籍,
如果你細心地觀察,
其中仍有一些精華。
(科林·克勞特)
這種很不規則的詩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受到詩評界的微詞。但是到了19世紀,包括柯爾律治和華茲華斯在內的許多著名的浪漫主義詩家開始對這種詩體給予好評。嗣后,詩學界開始廣泛地重視這種詩體。今天,斯凱爾頓體已受到越來越多的現代詩人的歡迎。
上一篇:文學界
下一篇:新古今和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