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味
古代詩學概念。較早見于六朝劉勰《文心雕龍》和鐘嶸《詩品》。如《文心雕龍·宗經》篇云:“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馀味日新?!庇帧侗骝}》篇品評屈原《離騷》云:“揚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鄙鲜龆拔丁?,一作名詞用,一作動詞用,但是都含有審美意義。又如《明詩》篇:“張衡怨篇,清典可味。”《情采》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物色》篇“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所用之“味”,則是純粹的審美概念。在此之前,“味”原指物質的氣味,及其刺激人引起生理反應的味覺。在先秦時,《老子》六十三章已有“味無味”之說,前一“味”指人對宇宙萬物及其本體進行把握的活動、行為。后面的“無味”之“味”,則是指生理快感。后來隨著文明進步,人們由此而逐漸超越生理快感,而引申指審美感受。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論“和與同異”時說:“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可見“味”的審美意義日漸增加。到了漢代,如《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太史公曰: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馮公之論將率,有味哉,有味哉!”雖然司馬遷所說的“味”還不是指藝術的審美愉悅,但已經是指主觀體驗到的一種審美快感了。發展到魏晉南北朝,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自覺,“味”的內涵也迅速向審美屬性、審美活動方面展開。嵇康直接以“味”喻樂,其《聲無哀樂論》云:“五味萬殊,而大同乎美;曲變雖眾,亦大同于和?!彼选拔丁庇糜谖乃嚸缹W,他在這里運用類比思維,著重從主體方面探索文藝的審美規律,從而突出和強化了“味”的藝術審美意蘊。稍后的陸機在《文賦》中也以“太羹之遺味”論文學作品。其弟陸云《與兄平原書》云:“兄前表甚有深情遠旨可耽味?!焙苊黠@,“味”已是指文學鑒賞和評論中的純粹審美感受。劉勰繼承前人之說,在《文心雕龍》中廣泛運用“味”的審美概念,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不過,“味”作為一個審美范疇的真正確立,應該歸功于鐘嶸《詩品》。因為劉勰是在傳統的雜文學觀念基礎上來論“味”的,所以其“味”范圍較寬泛,具有多義性和不確定性。而鐘嶸則不同,其《詩品》以純文學觀點論詩。他打破了儒家傳統“詩教”中美刺諷諭的歷史化、政治化模式,從純粹的藝術審美的視角來觀照作品。他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其評張協詩則云:“詞采青蔥,音韻鏗鏘,使人味之,娓娓不倦?!逼渌Q“味”,一指當時流行的五言詩的審美特質和它給予人的雋永精微的審美感受;二指將五言詩作為審美樣式而進行的審美活動。他以具體文學現象,說明詩“味”同詩歌政治教化作用并無直接關聯,詩“味”同玄學思辨、名言之理性質不同,詩之有“味”,來自指事造形、窮情寫物,須“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即來自純粹的審美把握。據此可以說,鐘嶸“滋味”說的提出,在中國古代文論發展史上是“味”作為審美范疇正式確立的歷史標志。發展到唐宋以后,“味”作為審美概念已廣泛運用,其藝術的審美內涵又作了進一步的開拓。皎然把“味”與“取境”相聯系,《詩式·辨體一十九字》云:“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體風味盡矣。”皎然論詩“味”,已注意到從整體上把握不同境界的審美特征,而且進一步注意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藝術要素如“風韻”、“體格”等的不同作用。而司空圖則深入一層,提出了“味外之旨”的美學命題,見其《與李生論詩書》。論詩而求“味外之旨”,在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發展史上,完成了對文藝創作中的主體要素——情、興,客體要素——事物形象,載體要素——聲律詞采的審美超越。詩人完全以審美方式去把握自我、把握世界,進行完美的藝術創造。參見“韻味”條。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吳偉業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