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興趣
古代詩學概念。一般用來概括詩歌藝術的審美特質。語見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又云:“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在中國古文論中,“興”與“趣”原是二個并行的獨立概念。“興”有多種意思:一指詩人被外界事物感觸后所發生的情思;二指豐富聯想和委婉蘊藉的藝術表現手法;三指有寄托、有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嚴羽“興趣”之“興”,多取前面二種意思。而其“興趣”之“趣”,相當于詩歌中的韻味、滋味,或如司空圖所稱的“韻外之致”。嚴羽創造性地把“興”與“趣”重新加以有機結合,成為一個富有獨特理論個性的新的審美概念。其“興趣”指詩的興象與情致結合所產生的情趣和韻味,這種審美感受,表現了詩歌的藝術特質。明陶明濬《詩說雜記》以人體器官作譬喻來形容嚴羽的詩的“五法”,其中云:“興趣如人之精神,必須活潑。”精神之于人的生命活力,何等重要,可見“興趣”對于詩歌藝術,也如靈魂一般。概括言之,嚴羽的“興趣”,實際是力圖表現詩歌藝術的抒情特征及其感染力量。詩因具有“興趣”這一審美特質,所以區別于其他的文學樣式。嚴羽據此反對宋人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并稱“興趣”為“別材別趣”。具體而言,嚴羽“興趣”說的理論內涵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指詩歌的抒情本質,如他所說的“詩者吟詠情性也”。即使是才學淵博的蘇黃,一旦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勢必淹沒詩之性情,喪失審美主體那活生生的個性面貌。二是指詩歌創作要有真情實感和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或意境,以增強其藝術感染力量。三是指含蓄蘊藉的表現手法和自然渾成的藝術風格。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并不是說詩歌創作拒絕反映事理,而是說形象描繪應該空靈,不拘泥于言辭的表層意義,所稱“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等等,不過是通過形象譬喻,來論述詩歌藝術的主、客體之間那既復雜又微妙的關系。嚴羽“興趣”說是對唐司空圖“象外之象”、“韻外之致”諸說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于詩歌藝術的審美特征的一種新的理論概括,其形象譬喻,易于引發讀者的藝術聯想。總之,嚴羽“興趣”說作為審美范疇的確立和成熟,標志著中國古代詩論對于詩歌審美特質認識的又一次飛躍,并對以后的詩歌理論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明屠隆《文論》云:“古詩多在興趣,微辭隱義,有足感人。而宋人多好以詩議論。夫以詩議論,即奚不為文而為詩哉?”其《與友人論詩文》亦稱:“唐人長于興趣,興趣所到,固非拘攣一途。”從詩歌藝術的抒情特征出發,嚴分詩文區別。又如清吳喬《圍爐詩話》也強調“興趣”,批評宋代道學家之詩。所論各有偏重,但是大致仍在嚴羽“興趣”的理論范圍之中。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興象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沖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