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潑寒胡舞
又名《蘇莫遮》、《渾脫》。盛行于初唐的西域民俗樂舞。《潑寒胡舞》由潑水的游戲而來,這種游戲盛行于東南亞各地,它有洗滌污穢,萬象更新的意義,并且迎接雨水的來臨,作為一年豐收的祝愿。潑水舞傳入中國北部,在北周宣帝時,則天末年,唐代作此戲。這種舞當初是遷居長安的西域人開創,每到冬季,就作此戲,后來漢族也受習染,遂普遍于社會,自皇帝到諸王都很喜歡,常舉行大規模的潑水戲,直到唐玄宗時,已流行了一百余年,才下令禁此戲。唐時此舞很盛,臘月,人們胡騎胡服,油囊盛水,鼓聲中相互潑水,謂之“乞寒”。《潑寒胡戲》由表演隊、渾脫隊及樂隊三部分構成,所扮有胡王等人物,帶假面有《大面》、《潑頭》等類。渾脫隊一部分油囊盛水相潑,以至裸體跳足,揮水投泥,另一部分持器仗,為《渾脫舞》與歌演相應,舞時頭戴渾脫帽,胡語又叫蘇莫遮,因此舞蹈時唱辭叫蘇莫遮,蘇莫遮成為唐以來的古代詞牌名之一,它原是潑寒胡戲時的唱詞。《潑寒胡舞》的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
上一篇:繪畫·波墨仙人圖
下一篇:古代典籍·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