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物色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原指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自然景物等的形貌、色彩、聲音等。語見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梁昭明太子蕭統《文選》賦類有物色門,錄載宋玉《風賦》、潘岳《秋興賦》、謝惠連《雪賦》、謝莊《月賦》。詩文中描繪自然景物,由來已久。南朝宋山水詩興盛,其后作者更傾注心力于此。魏晉南北朝時作者普遍認為自然景物能觸發情感,引起創作沖動。于是劉勰《文心雕龍》乃專列《物色》一篇,論述自然景物與文學創作的關系。認為“物色相召,人誰獲安”,自然景物對于人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激發力量。“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一葉之落,一蟲之吟,細微如此,亦足動人。情感與物色間存在復雜關系:或“情以物遷”,其心本靜,因景物不同而產生不同情感;或“情往似贈”,帶著情感觀賞景物,將主觀情感移入景物。因觀賞景物而“興來如答”,產生創作興會,發為文辭。“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屈原作品之所以動人,與景物之助也有關系。又認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描寫景物時,也必有作者主觀情思的活動。故作品既繪形繪色,同時也表現作者的心情,又總結《詩經》、《楚辭》、漢賦以至宋齊詩文描寫景物的特點。稱賞《詩經》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用語簡約而情態畢露;而于漢賦之堆砌鋪排表示不滿。對興起于劉宋的山水風景描寫,指出其特點在于注重形似,“功在密附”;又能“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語言自然而刻畫細致。后世作者對于詩中的物色描繪論述頗多。初唐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序》自述其選錄標準,有“以情緒為先”,“以物色留后”之語,(《文鏡秘府論·南卷·集論》引)認為詩句中表現詩人情感比單純寫景更為動人。王昌齡《詩格》云:“山林、日月、風景為真,以歌詠之,猶如水中見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須了見其象也。”(《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引)謂詩中景物描寫乃是自然物的映象。又云:“若空言物色,則雖好而無味。”“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同上)強調詩應做到情景交融。又云:“感興勢者,人心至感,必有應說,物色萬象,爽然有如感會。”(《文鏡秘府論·地卷·十七勢》引)謂情感強烈時,景物似亦與人心相感應。實即指情感外射、移情于物的審美心理。又皎然云:“如‘白云抱幽石,綠筿媚清漣’、‘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此物色帶情句也。”(《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引)認為那些詩句雖純然寫景,但其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思,因而更富于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物化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