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物象
古代詩學概念。《易·系辭下》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類萬物之情。”原是對《易》象起源的說明,但是“觀物取象”的認識過程,實際上啟發(fā)了后世對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法則的探索。物象是指事物的形象和氣象,如曹植《七啟》詩:“獨馳思乎天云之表,無物象而能傾。”“物象”一詞用于詩歌理論,見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稱李白:“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詩文創(chuàng)作離不開模寫物象,“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禮記·樂記》),物象的獲得,不是憑空虛構(gòu)的,陸機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文賦》)物象的來源只能是生活。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客觀物狀,物象只存在于藝術(shù)作品,它是藝術(shù)概念。物象來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它浸透著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文賦》說:“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這就是說,由于作者才性氣質(zhì)各不相同,因而觀察事物就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物象也就千變?nèi)f化,復雜多樣,很難描繪。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也說:“然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意思是說,物象因人而異。由生活中的事物變?yōu)樗囆g(shù)作品的“物象”,其創(chuàng)作過程不能脫離人的藝術(shù)想象。只有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情瞳昽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陸機《文賦》)。劉勰分說“物”、“象”:“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qū)。”(《物色》)這也是說明創(chuàng)作“物象”不能離開藝術(shù)想象。“物象”既離不開藝術(shù)的想象,同時還需要情感的塑造。劉勰說:“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物象”色彩和音響的安排是隨著主觀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不是任意的涂抹和羅列。“物象”一旦進入文學作品,就表現(xiàn)為文字。梅堯臣《答裴送序意》:“安取唐季二三子,區(qū)區(qū)物象磨窮年。”以文字刻畫物象,需要一定的藝術(shù)技巧。“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物色》)。文學作品中的物象,既能給人以雋永之味,還能給人以情緒上的感染,這種效果的獲得,就需要文字上的熔煉剪裁。唐司空圖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清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蠶尾文》)他們強調(diào)物象的“神韻”,都是對物象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物色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獨抒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