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高青丘集
詩別集。十八卷,遺詩一卷。明高啟撰。高啟平時以詩為事,如謝徽所說:“季迪之于詩,可謂能盡其心焉爾。”(《缶鳴集序》)故作詩頗多,有時一日五首,每一生活階段皆有詩集之編纂。如元末隱居吳淞江上時,編有《江館集》、《青丘集》。寓居婁江時有《婁江吟稿》。入明被征召修《元史》期間的詩作收入《鳳臺集》。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由南京返蘇州,復居江上之青丘,至洪武四年又編有《姑蘇雜詠》。元順帝至正(1341—1368)末年,曾將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至至正二十七年丁未(1367)結集和未結集作品編為《缶鳴集》,收詩七百三十二篇。洪武三年,再次檢點以前所作詩歌,從兩千篇中精選出九百馀篇,編為一集,亦曰《缶鳴集》。謝徽在為此集所寫序中云:“今年冬,予訪之吳淞江上,季迪出其詩示予,蓋取舊所集諸詩,益加刪改,匯粹為一,總名《缶鳴集》。自古樂府、歌行而下,至五、七言諸體,得詩九百馀篇,皆其精選。富矣哉! 亦可謂不易矣。然是編也,特以今年庚戌(1370)冬而止,后有作,當別自為集。”這些自編集都是可以確切知其編纂時間的,另外還有不知其編纂時間的如《吹臺集》、《南樓集》、《勝壬集》等。啟遇難二十馀年后,其內侄周立據其“手澤親稿”,“益加考訂校正,重編足一千首,俾學子李盛繕寫成帙,用繡諸梓,期于不朽”(見周立序)。時在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亦曰《缶鳴集》。此編雖行于世,然其版片于英宗正統(1436—1449)末毀于火。郡人徐庸在周立所編《缶鳴集》基礎上,加以擴充,按體分編,輯成《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錄詩二千馀首。時在代宗景泰元年(1450)。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張習又將高啟弟子呂勉所編之《槎軒集》十卷,重加校錄,刊刻問世。此集所收皆為洪武三年庚戌(1370)以后作品。清世宗雍正(1723—1735)間,金檀以徐庸所編《高太史大全集》為底本,增入《槎軒集》中有、而《大全集》中所不載的篇章,并廣泛從方志及他人所編總集、合集中搜輯到許多佚詩,并附《鳧藻集》、《扣舷集》和有關高啟的參考資料,如本傳、年譜、哀誄、祭文、悼詩、詩評、雜記等,初刊于雍正六年(1728)。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5年排印出版,由今人徐澄宇、沈北宗校點。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馬中錫
下一篇:詩詞研究·魏晉南北朝詩歌研究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