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江文通集
詩文別集。一作《江醴陵集》、《江光祿集》。南朝梁江淹撰。《梁書·江淹傳》稱:“凡所著述百馀篇,自撰為前、后集。”顯然在其生前即有《前集》和《后集》行世。《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江淹集》九卷(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又集部總集類著錄《江淹擬古》一卷,羅潛注。按所謂“梁二十卷”疑當(dāng)是前、后集的合稱,隋九卷本則可能是從《前集》十卷中抽去了《擬古》一卷。今集內(nèi)有《自序傳》一文,謂平生無他著述,唯有集十卷,據(jù)考即《前集》序言。《序傳》自稱官中書侍郎,稱蕭道成曰“高帝”,則《前集》編定的時(shí)間約在齊武帝永明(483—493)初年。兩《唐志》著錄前、后集各十卷,說明唐代猶有全帙。南宋書目僅著錄一個(gè)十卷本,不言為前集、后集,唯《郡齋讀書志》以“今本二百四十九篇”,多于史傳記載,疑有后人增益而非隋唐舊觀。《宋史·藝文志》則在十卷本外,另于子部小說家類著錄江淹《銅劍贊》一卷,此或原屬于《后集》。元、明以后,或覆刻宋本,或重編新本,版本流傳,形成兩大體系。覆宋本可以《四部叢刊》本《江文通集》十卷(明影宋本)為代表,元抄八卷本、明梅鼎祚校本、汪士賢《漢魏諸名家集》本,雖卷數(shù)不同,皆應(yīng)出于十卷本。全書按賦、詩、文分為三大類編次,各類大抵以作年先后為序,凡錄詩文二百五十六篇。重編本可以《四庫全書》本《江文通集》四卷為代表,此乃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1758)梁賓據(jù)汪士賢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及湯斌家藏抄本參互取舍而成,前此明張燮《七十二家集》本(十四卷),后此丁福保《漢魏六朝名家集》本(八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排印本,均屬于這一系統(tǒng)。庫本總收詩文二百六十八篇,較《四部叢刊》本增多賦三篇、文二篇、詩八首,而少《應(yīng)劉豫章別》詩一首。這是現(xiàn)今收錄最完備的本子。明胡之驥的《江文通集匯注》,底本用梅鼎祚校本、汪士賢本,擬《文選》分類體例重新編次,并據(jù)史傳、總集、類書有所補(bǔ)佚。其注釋除采用《文選》注外,多引用楊慎語,自注殊簡約,但這是目前唯一的全集注本。初刻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今有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本(李長路、趙威點(diǎn)校)。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漢魏六朝唐代文學(xué)論叢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江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