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古詩源
古詩選本。十四卷。清沈德潛選評。此書主要依據明馮惟訥《古詩紀》編選而成。全書選錄由上古至隋歷朝詩歌七百馀篇。編者選評目的在于探索詩之源流,以明詩之正變,故名《古詩源》。此書選詩“于古逸存其概,于漢京得其詳,于魏晉獵其華,亦不廢夫宋齊后之作者”(《序》)。分古逸詩一卷、漢詩三卷、魏詩兩卷、晉詩三卷、宋詩兩卷、齊梁詩兩卷、陳及北四朝詩一卷,因而它是個帶有資料性的選本。編者在選詩、評論時皆貫穿了自己“格調說”的論詩主張。如沈氏認為《詩經》是古代詩歌發展源頭;漢代五言詩是《詩經》直接承繼者,特別是樂府“措詞敘事”較優,風雅頌三體皆備,可以說是詩歌正流;魏晉期間,曹植、左思、陶淵明是詩史上正宗,代表了詩歌發展方向,因而選他們作品特別多。至劉宋以后,南方“體制漸變,聲色大開”,“風格漸卑”,故選此期間詩較少。在全書中突出了《古詩十九首》、漢樂府、曹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等人作品的位置,把他們當作詩歌史上的“正宗”,其馀者視為別調,并把唐詩看作是詩史上“正宗”發展的結果。在評詩時提倡“溫柔敦厚”,在內容上反對“悱怨憤恚”的作品,主張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在風格上沈氏主張典雅莊重,沉郁含蓄,他說:“詩非談理,亦烏可悖理也? 仲長統《述志》云:‘畔散五經,滅棄風雅。放恣不可問矣。類此者概所屏卻。”(上引皆見《例言》)如漢樂府《東門行》本寫被窮困所逼不得不鋌而走險者的反抗與悲哀,而此書卻取《宋書·樂志》中所錄有個勸善尾巴的《東門行》。由于編者嫻于詩歌創作規律,別具藝術鑒賞眼光,在評詩時亦多真知灼見。如評《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云:“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復復,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在論陶淵明、謝靈運詩異同時言:“陶詩合下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謝詩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處在新在俊。”“陶詩高處在不排,謝詩勝處在排,所以終遜一籌。”從這些評語中皆可見編者之鑒賞力。此書初刻于雍正三年(1725)。民國間中華書局之《四部備要》曾據此本排印。1957年文學古籍刊行社、1963年中華書局兩次據此本重印,發行量很大。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古今詩人秀句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古詩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