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何大復集
詩文別集。三十八卷,其中詩二十六卷。明何景明撰。景明生前即享大名,詩文在其生前即有刊刻,但未見有傳世者。景明第一個全集當刻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即其卒后三年,為康海、張治道等人所編。唐龍序云:“何子既沒,張子收其逸稿,與康子于滸西之野,共揚搉之。凡得若干首,洋洋灑灑一唱一嘆,而有遺音焉。”康海序亦云:“仲默既卒,又三年,予次第其文,為若干卷,首賦、次詩,次文,皆隨體區裁,因制列卷,題曰《何仲默集》。……予方定仲默集,時值張子時濟過予,所見與予甚同,更與定之。”此集二十六卷,凡辭賦三卷、詩十八卷。卷七、卷八題為《使集》,卷九至卷一三題為《家集》,卷一四至卷二○題為《京集》,卷二一題為《秦集》,皆因所官或所居地以為名,從中可見其一生詩風轉變。此集有兩個刻本傳世,一為野竹齋本(書口刻有“野竹齋雕”四字)。野竹齋為吳郡沈與文藏書處,知此本刊于吳。另有信陽知州任良幹校本(實際與野竹齋本全同),書口上刻有“義陽書院”字樣,書中有王廷相寫于嘉靖十年之序。此本所用實即野竹齋版。另有十卷本《何仲默集》,為張治道與康海就何氏全集所選而成。目錄后有張治道記云:“何子去關中時,嘗以稿付余。余觀稿內古詩凡三百五首,律詩凡八百四十七首,暇日與對山康子擇而類焉,古詩去七十三首,存二百三十二首;律詩去三百七首,存五百四十首。”又唐龍序后題曰“西安門人費槃、李文華、種雲漢、張三畏校刻”。以上諸集均帶有選本性質。嘉靖三十三年,魏良貴過信陽,從景陽子立得所遺詩賦若干卷,立與袁璨編為三十七卷,信陽知州鄒察為作跋,袁璨于嘉靖三十四年付梓。神宗萬歷(1573—1620)間又有三十八卷本出現,為萬歷五年丁丑(1577)南海陳堂刻本。此本系據袁璨本刊刻,其中增加了《何子》內、外篇二卷,缺序一卷,后增附錄一卷,皆為有關景明之傳記資料。《四庫全書》所收即此本。乾隆間景明七世侄孫何輝少等亦據此重新刊刻,流傳頗廣。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傳神寫照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何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