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馬君武
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同,再改名和,字貴公,又字君武,以君武行。廣西桂林人。九歲喪父。家貧。清德宗光緒二十五年(1899),入廣西體用學堂,習英語、數(shù)學。次年,拜康有為為師。光緒二十七年,入上海震旦學院習法文,譯《法蘭西革命史》。同年冬,赴日留學,結識梁啟超,為《新民叢報》撰稿。次年,與章太炎在日本發(fā)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光緒二十九年,入日本帝國大學攻讀工藝化學,結識孫中山,開始發(fā)表反清排滿演說。光緒三十一年,同盟會創(chuàng)立,任秘書長兼廣西主盟人。次年,回國,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公學,任總教習和理化教習,并在《民報》介紹馬克思傳略。光緒三十三年,為兩江總督端方所迫赴德學習工業(yè)。清末帝宣統(tǒng)三年(1911)冬,歸國。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實業(yè)部次長。同年,入南社。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任廣東軍政府交通部長。1921年,任孫中山非常大總統(tǒng)府秘書長、廣西省長。1924年后,歷任上海大夏大學校長、北京工業(yè)大學校長、上海中國公學校長、廣西大學校長。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國民政府最高國防會議參議,主持廣西戲劇改進會。1940年,病逝。終生從事政治、教育、科學技術和翻譯,以馀事為詩。辛亥革命時期,曾主張“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脫古胎”(《寄南社同人》),力求推陳出新,改革傳統(tǒng)詩歌;又主張以詩文“鼓吹新學思潮,標榜愛國主義”(《詩文集自序》)。陳子展稱贊其詩作“雄豪深摯”,其所譯拜倫《哀希臘》等詩“具有一種深摯感人的力量”(《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翻譯文學》)。著有《馬君武詩稿》,譯有托爾斯泰的《心獄》(即《復活》)、黑格爾的《一元哲學》、盧梭的《民約論》、《斯賓塞〈女權篇〉達爾文〈物競篇〉合刊》,以及拜倫、席勒之詩。生平事跡見《馬君武先生紀念冊》。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香草美人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