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顧璘
字華玉,號東橋居士。祖籍吳縣(今江蘇蘇州),因上祖籍屬工匠,明初徙居上元(今江蘇南京)。孝宗弘治九年(1496)進士,授廣平知縣,敏于政務,頗有治聲,被征入南京為吏部主事,擢為郎中。武宗正德四年(1509),出為開封知府。因抵制宦官,曾下錦衣衛獄,釋后貶為全州知府,有政績,遷臺州知府。在臺州興利除弊,肅貪倡廉,查出歷年為官吏吞沒之筑城費,用以加固臺州城,減輕人民負擔,并弛鹽禁,給百姓帶來許多方便。因功擢為浙江右參政。世宗嘉靖(1522—1566)初,升為山西按察使,因病告歸。嘉靖九年(1530),復出為浙江布政使。兩年后,召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又以父老病告歸。嘉靖十六年(1537),再度起用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在湖廣平徭稅,勸農桑,與民休息,并遍走各州郡,訪問民情,多有建白。嘉靖十八年,擢為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升任為南京刑部尚書。罷官歸,卒于家。璘一生為地方官吏,精于吏理,又勇于任事,所經之處,多有治績,為百姓所擁戴。璘富有才情,在青年時與同里王韋、陳沂稱“金陵三俊”,后又加朱應登稱“金陵四大家”,在北京時與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唱和,號稱“十才子”。明自遷都北京后,以居京詩人為代表的北方詩風與以吳中詩人為代表的南方詩風有很大差別。璘力圖溝通二者,所著《國寶新編》作十三詩人傳,包括了李夢陽、何景明、祝允明、徐禎卿、朱應登、孫一元、都穆、唐寅等北、南雙方有代表性的詩人。其詩以描寫其為官作宦之生涯為主,從其詩中可見其所經之處的自然風光及風土民情,代表作有《初到全州》、《度楓木嶺》、《靈隱寺》、《擬宮怨》等。其“詩矩矱唐人,才情爛然,格不盡古,而以風調勝”(《列朝詩集小傳》)。晚歲家居,喜接賓客,文譽籍甚,執書問學者頗多。其論折衷南北,學與才并重,在當時有很大影響。有《顧華玉集》四十卷及《國寶新編》、《近言》等。文徵明為撰墓志銘。《明史》卷二八六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韓昌黎體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顏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