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月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唐代僧人多善詩,寒山、拾得、皎然、齊己、貫休等是其佼佼者,而其中尤以貫休傳世作品最多,成就也最高。貫休(832~912),原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人。晚唐著名詩僧,又善書法。早年曾入荊南、荊州幕府,后在杭州靈隱寺為僧。晚年入蜀,蜀主王建賜號“禪月大師”。貫休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閱歷廣,所作題材廣泛。他的詩集中談佛理的詩并不很多,卻有不少揭露和諷刺統治者驕奢淫逸的作品,如《少年行》、《題某公宅》等。其邊塞詩以氣勢雄放、構思奇崛見長,寫景詩亦清新可喜,比起晚唐那些典雅、雕飾、綺麗、纖弱的詩來,貫休以其作品的爽朗、明快、質樸、康健之美,獨樹一幟。明人楊慎指出;“貫休詩中多新句,超出晚唐。”(《升庵詩話》)詩中多用疊字,是貫休詩的一個特色,如“一瓶一缽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來“(《陳情獻蜀皇帝》),“雁蕩經行去漠漠,龍淵宴坐雨蒙蒙”(《諾矩羅贊》),“漢月堂堂上,胡云慘慘微”(《古塞下曲》)。貫休詩的不足之處在于有些詩過于粗獷直露,缺乏蘊藉。
貫休詩《禪月集》25卷,補遺1卷,有《四部叢刊》影印宋鈔本,清同治退補齋刻本,《唐百家詩》本等。《全唐詩》存詩12卷。
上一篇:《短缺經濟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科學與獨創》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