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風流派·蘇李
①西漢詩人蘇武和李陵的并稱。《文選》載李陵《與蘇武詩》三首,蘇武詩四首,列于《古詩十九首》之后。另《古文苑》還收輯李陵《錄別詩》八首(其中兩首殘缺),蘇武《答詩》一首。蘇武與李陵之交往,見《漢書·蘇武傳》。但在詩歌發展史上蘇李并稱,則是由于上述詩歌的出現而引起的。這一組詩大多為贈答留別,懷人思歸,以哀婉凄怨的情調抒發人生的悲苦艱辛,是藝術上相當成熟、形式較為完整的五言古詩,其中如“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等句,都很著名,廣泛流行于六朝隋唐的詩壇,鐘嶸《詩品》評李陵詩為“上品”,《新唐書·宋之問傳》引時人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唐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之五中也說:“李陵蘇武是吾師”,由此可見這一組詩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但這一組詩是否是李陵、蘇武所作,六朝時有人已提出疑問,南朝宋顏延之認為“李陵眾作,總雜不類,元是假托,非盡陵制”(《太平御覽》卷五八六引《庭誥》)。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也據漢成帝詔命劉向校錄歌詩三百馀篇的記載,指出“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后代”。此后,自宋代蘇軾至近代,許多學者從蘇武、李陵事跡,詩中地域以及詩的風格考證,認為這些詩不可能出自于西漢前期的蘇武、李陵之手,把這些詩稱為蘇李詩,當是出于后人的附會。現代學者綜合前人的成果,認為這組詩大體是東漢桓帝、靈帝時期的作品,與《古詩十九首》產生于同一時代背景,同為五言詩成立的標志,雖然是托名之作,但對五言詩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②初唐詩人蘇味道和李嶠的并稱。《新唐書·蘇味道傳》云:蘇味道“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蘇舜欽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