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表現主義音樂
形成于20世紀初的歐洲音樂流派。是與新古典主義相對抗的一種音樂思潮。與印象主義音樂一樣,表現主義音樂的動力來自繪畫。同新古典主義相反,表現主義接受了浪漫主義音樂對深藏在個性中的魔力發生興趣的特點,它深受瓦格納音樂的影響,特別是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被稱為表現主義音樂語言的起點。這一流派的音樂往往反映出一種悲觀和變態的傾向,以渲染緊張、恐懼的氣氛為特點。音樂中常采用超乎常規的音程大跳以及在極高或極低的音區運用富有表現力的和聲語言。它往往違反歌曲作法的常規,有意使音樂的節奏律動背離歌詞正常的重音規律,造成一種稀奇古怪的、半說半唱的、甚至近乎神經過敏的聲樂效果,以求得音樂進行中的緊張性。該流派的創立者是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他于1909年創作的一個角色的歌劇《期待》和1912年創作的朗誦與室內樂《月神附體的丑角》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作品。新表現主義音樂主要體現在歌劇創作上。早期作品有保羅·興德米特創作的歌劇 《兇殺,女人的希望》(1919) 和《桑克塔·蘇珊娜》(1922),勛伯格的追隨者阿爾班·貝爾格創作的兩部歌劇《沃采克》 (1925) 和《魯魯》(1935),把表現主義音樂推向了高潮。由于該流派的創立者勛伯格及其主要追隨者貝爾格和威伯恩都是在維也納一帶活動的奧地利作曲家,所以表現主義音樂又往往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印象主義音樂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威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