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境生象外
古代詩學概念。語見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詩者,其文章之蘊邪? 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境,此處指詩歌所表現,同時也是讀者所體會到的境界;象,指詩中所描繪的物象。境生象外,言詩能使讀者于所描繪的具體物象之外,體會到一種詩中未直接寫出、也難以寫出的意境。所描繪的物象是確定的、有限的,讀者體會到的境界則可以是不確切的、無限的。詩之可貴,正在于能調動讀者的想象,使其通過有限而進入無限,感受到悠遠深長的情味。《董氏武陵集紀》又云,詩歌“片言可以明百意”,以簡約表現眾多,也正與此有關。陸機曾說,為文恒患“文不逮意”(《文賦序》),謝靈運亦云“但患言不盡意,萬不寫一”(《山居賦》自注),均苦于言辭不能將自己的審美意趣全部傳達出來。境生象外之說,則已認識到無須一一縷述其意,而應致力于以有限的語言形象引發讀者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趣。“象外”一語,原為玄學家說理時所說。三國魏荀粲論《周易》卦意、卦象、卦爻辭的關系云:“蓋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舉也。……斯則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蘊而不出矣。”(《三國志·魏書·荀或傳》注引《晉陽秋》)象外之意,指卦象所不能包孕的精微之意。以后漸用于文學藝術領域而成為重要的美學概念。如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稱張墨、荀勗之作:“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謂其畫描摹物象未必出眾,但自有一種精微深妙、難以言說之美,形似不足而別有動人之處。又如唐皎然云:“固須繹慮于險中,采奇于象外。”(《文鏡秘府論 ·南卷·論文意》引)韓愈《薦士》亦云:“象外逐幽好。”均言詩人運思,極深極遠,達于常人所想不到的微妙之處。劉禹錫此處則用來概括詩的美學特征。后來司空圖《與極浦書》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與劉氏意通。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塞下曲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