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俠風云》
【本書體例】
司馬中原著。約10萬字。臺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版。
本書實際上是一部有關游俠的雜文、故事合集。收有司馬中原題為《以身為劍》的序。在“儒俠錄”中,介紹了“史書上的儒俠風范”,將孔子、孟子、司馬遷、李白、鄭板橋都列為“手中無劍、心中有俠”的大俠。還介紹了《史記》里的俠士:朱家、郭解、要離、豫讓、荊軻。在“水滸英雄榜”欄目下,介紹了《水滸傳》里的俠義人物魯智深、李逵、林沖、武松、史進、燕青。在“草莽游俠傳”的欄目上,描寫行俠江湖的草莽俠客周處、黃衫客、昆侖奴、一枝梅、大刀王五、白飛鼠、霍元甲。在“須眉應有匡時志”題下,記述了傳說中的女俠人物,如紅線女、韋十一娘、紅娘子、呂四娘的故事。此外,書中還附收了有關俠的一系列評介、研究文章和資料,如“俠的歷史精神”、“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武俠小說的演變歷程”、“南拳北腿話門派”、“幸得用防君子身——俠客與兵器”、“十八般武藝”等等。
近年來,武俠小說熱極一時,在浩如煙海的作品中,固然有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佳品,富于思想性、藝術性;但單純以故事情節、表現技法取勝的也不在少數。面對這股熱潮,如何進一步開拓武俠小說的內涵,如何提高廣大讀者群的鑒賞趣味,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本書的編寫目的,也是我們向讀者介紹這部嚴格說來并不屬于武俠小說范疇的集子的用意。
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說:“我們的民族本身就具有俠性,行俠仗義具現仁懷的人物,多得不可枚舉,決非《游俠風云》這樣篇幅的書中所能容納的。但這本書,對于俠的真正涵意,俠的多面形象,都有簡短而精透的揭露。”“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俠是怎樣的呢?它是文化精神晶聚后所體現的高尚情操,以剛強激烈的膽識、氣魄、手段,舍生赴義,具現仁懷。”
在題材的選擇上,本書采用了寫實的手法。描繪的人物故事,多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或見于經典古籍,如孔子、荊軻;或以古典文學名著而膾炙人口,如魯智深、武松、紅線女;或聞名于近代史錄,如大刀王五、霍元甲。作者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用這些珠貫而成的晶瑩人物,再現中國民族俠義傳統的發展演變,使熱衷于現代武俠小說的讀者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加深理解。
在內涵的闡發上,本書收錄的多篇議論雜文,堪稱精當,頗有見地。如將儒家大師孔子、風流文人鄭板橋等,都列為“手中無劍,心中有俠”的儒俠,強調指出,俠義的標準劃分在于那種獨具膽識、仁懷的高尚情操,從而擺脫了一味追求刀光血影、見武不見俠的創作和閱讀角度,倡導了精神上的更高境界。
在表現形式上,本書以精彩的故事片斷、史籍選錄,穿插以言簡意賅的評析,同時配有雅致的圖畫,不僅使讀者饒有興味,得到畫龍點睛般的引導,而且獲得文學方面美的享受和歷史方面知識的補充。
因此,本書雖是作者有感于臺港武俠小說現狀有感而發的作品,對于大陸讀者,無論已讀過多部武俠小說還是初好者,也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導讀作品。
司馬中原
本名吳延玫。1933年生。江蘇省淮陰縣人。臺灣著名作家。曾獲臺灣青年文藝獎、“教育部”文學獎等。作品以描寫中國鄉野故事為特色,武俠小說尤注重塑造“文人中的俠者”,即儒俠。代表作有《狂風沙》、《路客與刀客》等。
上一篇:《游俠錄》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游劍江湖》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