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彭孫遹
字駿孫,號羨門生。浙江海鹽人。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官內閣中書。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宏詞科,列一等一名,授翰林編修,歷十年,為禮部侍郎,久之,遷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康熙三十六年,致仕告歸,御書松桂堂額以賜之。孫遹幼慧,少時即能吟詠,號神童。長成后,逢戰亂,父期生為明江西布政使,守贛州時殉國。其早期作品多行旅避亂之作,并在詩中寄托了厭亂思鄉情緒。其中有些作品還反映了戰亂之中百姓所遭受的災難,如:《沂州道中見流民作》寫因戰亂所造成的田園久廢與百姓流亡;《貧婦嘆》、《老翁嘆》寫清兵遠征臺灣時給吳中經濟造成的破壞,使一些小康之家,皆遭受破產流離的命運;《上洋農》寫旱災之后農民無力交納租稅,胥吏如虎似狼逼稅情景,從中可見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孫遹中年以后長期為文學侍從之臣,作品多奉和應制之作。這類作品詞采清華,立言得體,時見巧思,為時所重。現在看來則為粉飾諛頌,無甚價值。孫遹成年以后,曾慕香奩體制,寫了大量艷體詩。這些作品多流于輕薄,如《金粟閨詞》一百首中的“少年情景費尋思,容易銷魂是此時。月下定情花下語,羅襟欲解故矜持”。其他如《無題同貽上作》十二首、《五日閨詞》十首、《春閨雜詠》、《繡衾》、《繡枕》等均有此病。其詩工整平和,富于詞藻,風格以閑靜淡遠者居多,論者或以為“在唐人中最近大歷十子,在十子中最近文房”(《國朝詩別裁》)。此評若指彭氏全部作品未免比擬不倫,如指其早期以行旅和山水為題材的作品,殆或近之。孫遹在京時與王士禛相唱和,曾刻《彭王倡和集》。亦工詞。有《松桂堂全集》傳世。《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耆獻類徵》卷五九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彭士望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律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