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隨物賦形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文論概念。指作者創作時能揮灑自如地描摹客觀事物,客觀事物千姿萬態,其文章亦能相應地馳騁變化。語出蘇軾《文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蘇軾在這里強調指出文章體裁、風格等的變化乃是由所描寫的客觀對象所決定的。譬之流泉,在平地則暢衍,遇山石則曲折。作家創作的風格有時平暢,有時奇崛,亦均非故意如此,而是受其所表達的內容支配,不得不然。蘇軾在《答謝民師推官書》中自論其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其意正同,均突出了真實、自然的創作態度。蘇軾此論是對劉勰《文心雕龍·物色》中所說的“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的進一步發揮。他把“隨物”與文章的風格結合起來,所針砭的乃是離開所表達的內容的需要而故意追求某種特定風格的不良傾向。因此蘇軾所稱的“隨物賦形”與陸機的“窮形盡相”之說,雖在重視所描寫的對象上有相似之處,但角度不同。“窮形盡相”所論的乃是創作的要求,“隨物賦形”則是一種真實而自然的創作原則。其后王若虛《滹南詩話》評白居易詩“情致曲盡,人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元好問論杜甫“學至于無學”,故其詩能“元氣淋漓,隨物賦形”(《杜詩學引》),所倡均是真實自然的創作觀點,與蘇軾此論一脈相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陶謝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雁門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