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淡泊
古代詩學概念。語出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東坡后集》卷九)“淡泊”一詞用來形容一種處世修養境界,三國時期已有。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晉葛洪《抱樸子·廣譬》:“短唱不足以致弘麗之和,勢利不足移淡泊之心?!钡丛盖逍墓延?,恬靜平和,不為利惑所動的人生態度。引申到詩歌審美領域,則指一種意境平和、色彩清淡的風格特色。唐代司空圖《詩品》已有《沖淡》一品。司空圖還概括王維、韋應物的詩風為“澄淡”(《與李生論詩書》)。宋代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都提倡“平淡”。梅堯臣說:“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所謂淡,不是淡而無味,平庸膚淺,而是指用平易樸素而含蓄的語言,表現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蘇軾所說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評韓柳詩》)。但是,同為“平淡”風格,因人之功力及修養而具有不同的藝術境界。朱自清《宋五家詩鈔》分析陶淵明及梅堯臣之“平淡”云:“平淡有二。韓詩云:‘艱宕怪變得,往往造平淡。’梅(堯臣)平淡是此種。朱子謂:‘陶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擞质且环N。”由此可見,詩家“淡泊”之境,有“天籟”“人籟”之別,創造的方法不妨有異??傊?,“淡泊”作為古代詩歌審美范疇受到了批評家的推崇,清代王士禛曾推為“品之最上者”(《帶經堂詩話》卷三)。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海上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