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樊增祥
字嘉父,號雲(yún)門,別號樊山、天琴。湖北恩施人。少工詩文,穆宗同治六年(1867)舉人。湖北學(xué)政張之洞賞其才,授之以學(xué),并薦主潛江書院,故后與易順鼎、袁昶共稱“南皮三弟子”。同治十年,游京師,從李慈銘受詞章之學(xué),亟相傾重。德宗光緒三年(1877)進士,選庶吉士。改外放,官陜西宜川縣令,歷知咸寧、昌平、長安諸縣。光緒十九年,調(diào)補渭南知縣。光緒二十五年,以榮祿薦招,以道員充武衛(wèi)軍事。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為慈禧太后及德宗逃西安作前驅(qū),擢政務(wù)處提調(diào),屢起草詔書。旋遷陜西按察使、布政使,調(diào)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民國初,曾為參政院參政,與袁世凱子克文征歌賦詩。晚年以遺老自居,息影舊都。富于詩才,有詩三萬馀首。少喜讀袁枚、趙翼,自言為詩則“初涉溫(庭筠)、李(商隱),后溯劉(禹錫)、白(居易)”,宗中晚唐諸家。風(fēng)格兼清華與博麗。少作及任地方官時所作,雖多詠物閑情,尚不失清切曠邈。而好為艷體,多冶游綺語,晚歲更頹唐率易,為世所譏。唯甲午戰(zhàn)爭及庚子事變時感念國事之作,頗激切憤慨。前后《彩霎曲》寫賽金花事,頗負(fù)盛名。七律尤工于隸事,巧于裁對,喜用生典,整密工麗。與易順鼎齊名,世稱“樊、易”。張之洞嘗謂:“洞庭南北,得二詩人,壬秋歌行,雲(yún)門今體,皆絕作也”(陶在銘《樊山集序》)。譏之者則斥為“樊、易淫哇亂正聲”(柳亞子《論詩六絕句》)。有詩集《雲(yún)門初集》、《轉(zhuǎn)蓬集》、《淥水集》、《鏡煙堂集》等四十一種,并有詞集文集,先后匯刻為《樊山詩鈔》、《樊山詩文鈔》、《樊山集》、《樊山續(xù)集》等。其事跡見錢海岳為撰事狀。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楚辭研究集成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樊川詩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