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張翥
字仲舉,號蛻庵,晉寧襄陵(今山西臨汾)人。年輕時豪放不羈,好蹴踘,喜音樂,不以家業為意。后閉門讀書,先從江東大儒李存學陸九淵之說,后師著名詩人仇遠,以詩文名一時。元順帝至正(1341—1368)初,以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不久退居淮東。會修遼、金、宋三史,起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歷翰林應奉、修撰,遷太常博士,升禮儀院判官。又遷翰林,歷直學士、侍講學士,以侍讀兼祭酒,除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至正二十八年(1368)卒,年八十二。翥善詩文,而文不如詩。其寫作態度十分認真,釋來復在《蛻庵集序》中稱其“造語命意,一字未曾茍作”。明、清時胡應麟、王士禛對其詩作評價甚高,認為不在趙孟頫、虞集之下。翥詩多諷諭,有元、白、張、王傳統。工近體,多憂時傷亂之作。其五、七言律,詩法熟練,對仗工整自然,如《岳心亭》、《賦中書左曹小瀛州》等。其詩時有雄渾之氣。寫景也不乏精美之作,《秦淮晚眺》、《浮山道中》都如畫圖。翥亦以詞名。陳廷焯稱其詞“樹骨甚高,寓意亦遠”,為“一代正聲”(《白雨齋詞話》卷三)。著有《蛻庵集》、《蛻庵詞》。《元史》傳一八六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張澤詩徵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歸園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