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研究· 關于《毛詩序》的幾個問題·《詩序》作者
據(jù)魏源《詩古微》考證,今文三家中魯詩、齊詩、韓詩原本也有序,多亡佚失傳,故今人所說《詩序》 皆指 《毛詩序》。《毛詩序》究竟出自誰人之手,古來對此眾說紛紜。胡樸安《詩經(jīng)學》匯集古人十三家之說,張西堂《詩經(jīng)六論》列舉了十六種說法,黃振民《詩經(jīng)研究》列舉十三種說法,徐澄宇《詩經(jīng)學纂要》歸納了二十四種說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下九種:
1.孔子作。鄭玄《毛詩·南陔白華華黍序》箋: “孔子論詩,‘雅頌各得其所’時,俱在耳,篇第當在于此,遭戰(zhàn)國及秦之世而亡之,其義則與眾篇之義合編,故存。至毛公為《詁訓傳》,乃分眾篇之義,各置于其篇端云。”宋人范處義也主此說,其《詩補傳·明序篇》云:“觀《賚》序合于《論語》,《柏舟》、《淇奧》諸篇,合于《孔叢子》者甚多,以是知《詩序》為孔子之言也。”
2.子夏作。蕭統(tǒng)《文選·毛詩序》題子夏作。王肅《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注: “子夏所序詩意,今之《毛詩序》是也。”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云: “孔子最先刪錄,既取周詩,上兼商頌,凡三百一十一篇,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焉。”陸璣、葉夢得、陳奐主此說。
3. 衛(wèi)宏作。范曄《后漢書·儒林傳》云:“衛(wèi)宏字敬中,東海人也。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 《毛詩序》,得風雅之旨,于今傳于世。”程大昌、葉夢得、朱熹、何楷、崔述等主此說。
4. 當時史官所作。鄭樵《詩辨妄》云:“且夫詩之有序,亦非一世一人之所能為也。采詩之官,本其得于何地,審其出于何人,究其主于何事,具有實狀,致之太師,上之國史。國史于是采案所以,綴辭其端,而藏諸有司。是以有發(fā)端兩語,而后世得目為古序者也。”
5. 子夏、毛公合作。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沈重云: “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未盡,毛更足成之。”成伯玙也持此說。
6. 子夏、毛公、衛(wèi)宏合作。《隋書·經(jīng)籍志》云:“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chuàng),毛公及衛(wèi)敬仲又加潤益。”
7. 毛公、衛(wèi)宏所作。蘇轍《詩集傳》云:“今《毛詩》之《序》,何其詳之甚也。詩之亡者,經(jīng)師不得見矣,雖欲詳之而無由。其存者將以解之,故從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說。其言時有反復煩重,類非一人之辭者,凡此毛氏之學而衛(wèi)宏之所集錄也。”
8.雜出于秦漢經(jīng)師之手。范家相《詩瀋》云:“鄭氏謂大序子夏所作,今詳其文義,牽合聯(lián)綴,實雜出于秦漢經(jīng)師之手,非一人所作也。”
9. “《序》首二語,為毛萇以前經(jīng)師所傳; 以下續(xù)申之詞,為毛萇以下弟子所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此外,還有詩人自作 (范家相《詩瀋》引王安石說);《大序》孔子作、《小序》史官作(程頤《二程遺書》)等多種說法。
目前學術界對《詩序》作者問題,基本上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是衛(wèi)宏作。主要論據(jù)如下:
1.范曄《后漢書》有明確記載,且言“于今傳于世”,可見曾親眼看到了衛(wèi)宏的《詩序》,不同于其它人的推測之辭。
2. 非孔子、子夏、國史作。也非詩人自作。黃振民《詩經(jīng)研究》引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之語后,云:“據(jù)魏源《詩古微》所考,魯、韓、毛三家詩均同源于子夏。如 《詩序》為詩人自作,或為孔子、子夏、國史等春秋前人所作,則 《毛詩序》之釋詩,與《韓詩序》之解說,決不敢相差如此之甚。”鄭樵《詩辨妄》云:“設如子夏所傳之序,因何齊、魯先出,學者卻不傳,反出于趙也?序既晚出于趙,何處而傳此學?”“諸《風》皆有指言當代之某君者,惟魏、檜二《風》無一篇指言某君者。以此二國《史記》世家年表書傳不見有所說,故二《風》無指言也。若《序》是春秋前人作,豈得無所一言?”在《六經(jīng)奧論》中又云:“《序》有鄭注而無鄭箋,其不作于子夏明矣。”
3. 《詩序》與 《毛傳》多處不合,明《詩序》出于《毛傳》之后。
另一種意見認為是淵源于先秦,始作于毛公,增益于包括衛(wèi)宏在內(nèi)的漢代毛詩家。主要理由是:
1.《魯詩》、《齊詩》、《韓詩》皆有《序》,毛公作《毛詩詁訓傳》,始創(chuàng)《毛詩》,當也有《序》,以解說詩義。《詩序》與《毛傳》絕大部分相合,且《詩序》下有 《箋》無《傳》,這些都可說明 《詩序》是《毛詩故訓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當大多出自毛公之手。若《詩序》作于衛(wèi)宏,與衛(wèi)宏同時代的班固、鄭玄不會沒有絲毫反映。
2. “蔡邕本治《魯詩》,而所作《獨斷》,載《周頌》三十一篇之序,皆只有首二句,與《毛序》文有詳略,而大旨略同。蓋子夏五傳至孫卿,孫卿授毛亨,毛亨授毛萇,是《毛詩》距孫卿再傳; 申培師浮邱伯,浮邱伯師孫卿,是《魯詩》距孫卿亦再傳,故二家之序大同小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毛詩源自子夏、荀卿。
《詩大序》的美學思想與《荀子·樂論》 以及荀子學派的 《樂記》一脈相承,是對先秦儒家詩論的總結。
《詩經(jīng)》中有些詩本來就是為用于典禮、諷諫而作,故太師教瞽矇、國子用詩于典禮、諷諫、賦詩等,不可能不涉及到詩本義。
先秦賦詩言志、孔子教詩論詩、孟子說詩解詩、荀子主張“征圣”、“宗經(jīng)”,以詩為證等,都在注意了解、研究詩的本義(參見“先秦時期對詩本義的認識”條),雖然先秦時期對詩本義的認識與解說更多地帶有主觀臆斷的成分,但這些都是《毛詩序》寫作的依據(jù),故曰《詩序》雖始作于毛公,但其中有些當淵源于子夏、荀卿等先秦說詩傳詩者的遺說,并非完全是毛公個人的發(fā)明。
3. 《詩序》首句與后面文字可以分開,首句之后的文字風格也不一樣,甚至有些與毛《傳》不合,這些當為毛萇之后包括衛(wèi)宏在內(nèi)的經(jīng)師陸續(xù)增益的部分,至鄭玄作《箋》始刊定其文。
比較兩說,后說理由更為充分。
上一篇:詩經(jīng)研究·關于《毛詩序》的幾個問題·《詩大序》的內(nèi)容和意義
下一篇:詩經(jīng)研究·時代、地域和作者·《詩序》所言詩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