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嶺云海日樓詩鈔》新詩鑒賞
詩別集,十三卷,集外詩一卷,近人丘逢甲撰。逢甲(1864~1912)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又號仲閼,臺灣苗栗人。光緒己丑(1889)進士,授工部主事,不愿為官,返臺灣游幕講學。甲午戰(zhàn)爭后清廷割臺與日本,曾組織義軍奮死抵抗,失敗后居廣東。民國建立,任參議員。
丘氏是積極領導和參與反帝斗爭的臺灣志士。其詩充滿了對已淪陷故鄉(xiāng)的熱愛和懷念。丘集第一首詩就是作者從臺灣撤退到大陸,即將到達汕頭時所寫,“海上瀛洲已怕譚,浩然離思滿天南。西風一夜蘆花雪,鮀浦秋痕上客衫”(《鮀江秋意》)。被王蘧常評為丘氏哭臺詩之“最哀者”(《國恥詩話》)的“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春愁》)。其他如《愁云》《往事》等都展現(xiàn)了一個臺灣同胞的愛國赤誠。他的懷念故鄉(xiāng)的詩作中表達了詩人要為恢復故土做貢獻的雄心壯志:“半壁河山沉海氣,滿城風雨入秋心。留侯博浪椎無用,笑撫殘書酒獨斟。”“誰許半千論古陣,且逢重九醉他鄉(xiāng)。莫嗟欲濟無舟楫,待起黿鼉與架梁?!薄岸山鐟]胡分晉,蹈海終撓趙帝秦?!薄案『R褢z吾道廢,移山誰憐此公愚。”(以上皆見《秋懷八首》)這些詩句把作者的悲憤、期望和決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丘氏在臺所寫詩多佚,但集中還是有一些作品記錄或反映了甲午間臺灣人民的護臺抗日斗爭情景。如《有感贈義軍舊書記》《自題三十登壇照片》《秋懷次覃孝方韻》等。在《寄懷維卿師桂林》中寫道:“百疏哀陳阻九閶,東南形勢系鯤洋。留黔臣敢希莊,守絳民思磔聶昌。計竭拒秦全上黨,力圖戴晉等前涼。千秋成敗憑誰論,回首臺山淚萬行?!睆倪@些詩中可見臺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
丘詩還譴責了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大小官吏貪婪無恥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抨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罪惡行徑,并表達了作者希望改變現(xiàn)狀,走富國強兵之路的良好愿望。
丘氏曾奉使到南洋,也寫下一些反映南亞諸國風光和民情的作品。
作者晚年突破了士大夫傳統(tǒng)的限制,熱烈歡呼辛亥革命的勝利:“郁郁鐘山紫氣騰,中華民族此重興。江山一統(tǒng)新都定,大纛鳴笳謁孝陵?!?《謁明孝陵》)
丘詩凌厲雄邁,既悲且壯,明朗自然,強悍有力,以七律七絕為最多,頗能代表其特色。其數(shù)量不多的七言古詩無論抒情還是記事都寫得氣勢酣暢。如《海中觀日出歌由汕頭抵香港作》《題風月琴尊圖為菽園作》等。還有一些小詩明顯受到客家山歌的影響。
丘集系按年編排,起自乙未(1895)。多為護臺失敗,返大陸后的作品,遠非作品全部;后附“選外詩”有部分是作于臺灣。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鳴堅白齋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薑齋詩話》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