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槎翁詩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八卷,補遺四卷,明劉崧撰。崧(1321~1381)字子高,初名楚,號槎翁,泰和(今屬江西)人。元末舉于鄉(xiāng),洪武三年(1370)以經(jīng)明行修授職方郎中,累官至吏部尚書,致仕歸鄉(xiāng)。復召為國子司業(yè),卒于官。
劉氏生活在元末明初大動亂中,其家鄉(xiāng)江西的兵亂尤甚于其他地區(qū)。劉崧作品許多反映了在戰(zhàn)爭和各種災害中人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壬辰感事》六首描寫了江西動亂的由來。《感舊》寫道“我里經(jīng)喪亂,視故存者稀”,揭示了戰(zhàn)亂的后果。《南鄉(xiāng)怨歌》寫兵匪相續(xù)、虎去狼來:“殺盡丁男擄奴女,手麾牛羊雨中去。”《養(yǎng)牛嘆》《采野菜》《后掘冢歌》等揭露了地方軍隊(寨軍)胡作非為,《筑城嘆》寫兵匪拉鋸戰(zhàn)中驅(qū)趕人民筑城之苦。《布谷鳥》寫由于“丁壯從軍”“中男筑城”,春來土地無人耕種。《有虎行》寫猛虎入城市公然食人而軍隊不敢制止。《虎逐狼》寫虎狼相接,人民備受痛苦。這兩首詩可作寓言詩讀,它們形象地展示了那個想作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人們的出路只有死。其《兇年民有棄子于江渚者詩以寄哀》令人不忍卒讀:“骨肉豈不親,無食難為恩。抱子棄水中,哭聲吐復吞。母饑骨髓枯,兒饑眼眶出。終然兩難存,何以共憂恤。歲月不相貸,恩愛從此分。我死尚可忍,兒啼那復聞。兒啼那復聞,江水流浩浩。不忍回視之,銜悲入秋草。”雖然此詩受到漢末王粲《七哀》的影響,但因作者描寫細膩,更富于感人的力量。劉詩中還有一個《石崖行》寫挖煤工人之苦:“鄉(xiāng)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淚復滂沱。斸深掘遠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幾人歸,接便篝燈出牽挽。”這大約是較早寫煤礦工人塌方災難的詩作,后世的舊體詩人也很少涉及。
劉詩也表現(xiàn)了對于安定生活的向往:“勉為衣食貲,耕種安可忘。里胥昨相過,錄我桑菜場。新令有嚴課,民生固其常。相送里胥去,悲歌念時康。”(《園居雜興》)劉氏擅長七言歌行,雖氣勢格局不如高啟,但也奔放流暢,頗有動人之處。而且題材比高廣泛。劉為明初江西(或稱江右)詩派創(chuàng)始人,其詩取法中唐和南宋陸游,范成大中年以后詩,與宋代江西詩派大異其趣。劉崧古體歌行雅正雄麗,清和婉約,近體則往往流于平易淺切,缺少詩味。以劉崧為代表的明代江西派對明代臺閣體代表人物楊士奇有很大影響。
劉集現(xiàn)存者僅是選本,為明萬歷間張應泰所選,張氏任職于泰和,見劉崧《遺草》《職方集》等集皆不傳,于是與劉氏后裔就其全集手稿選錄十分之七,刊刻以行,有明萬歷丁酉(1597)刻本。
常見者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曲論·曲律》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霜紅龕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