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風雅翼》新詩鑒賞
古詩選本,十四卷,元劉履編纂。履字坦之,上虞(浙江省上虞縣)人。入明不仕,自號草澤間民,洪武十六年(1383),詔求天下博學之士,浙江布政使強起至京師,授官,以老病辭。
此書前八卷為“選詩”補注,取《文選》中詩加以刪補訓釋,注釋大多取于唐“五臣”舊注而斷以己意。次為“選詩補遺”二卷,取散見于傳記、諸子以及郭茂倩之《樂府詩集》的古歌謠詞四十二首以補《文選》選詩之缺。最后為“選詩續編”四卷,取唐宋以來詩詞一百五十九首為《文選》嗣音,對于所選詩歌皆詳加箋注、串釋、評論,仿朱熹《詩集傳》之體例,為初學者提供了方便。劉氏論文受道學家影響很深,主理不主文。其取舍標準多從宋道學家真德秀《文章正宗》所立之標準,故多迂腐之見。如對杜甫“三吏三別”作了這樣的批評:“‘三吏三別’似出一時之筆,若此篇(指《垂老別》‘)牙齒存’‘骨髓干’兩語,也同‘眼枯見骨’同一鄙俚。借此建安樂府中容或有之,終非雅韻,特以全篇可取者多,故存之。大抵此數篇,用意太迫切,而乏簡遠之度。然其情周至,誦之終篇不厭,譬若《書》典謨之后,而有殷盤周誥。蓋至此時風氣變移既久,而自不能不如此耳。”可見他雖也主張文藝作品可以批評現實,但反對態度激烈,用詞尖刻。這樣做必然取消反映現實作品的戰斗性。在風格上,編者偏愛雍容不迫、進退有度的作品。對于朱熹的作品,劉氏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朱氏之詩歌“至義理精微處,則皆本于六經、《四書》者,又豈他人所能窺測哉!”從這些地方都可見編選者的“頭巾氣”、“道學氣”。
總的說來,此選本比較重視詩歌的社會內容,擇選較精,故明初《滄海遺珍》的編選者沐昂說:“近代選古惟劉履……幾無遺憾,則識有過人者矣。”(《滄海遺珍序》)此書于明代刊刻多次,初刻已不得見,但弘治、嘉靖刊本皆有流傳,日本文政三年(1820)亦有刊本。可見當時流傳之廣。
常見者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己畦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后山詩注》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