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東里全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九十四卷,詩十二卷(正集三卷、續集九卷),明楊士奇撰。士奇(1365~1444)本名寓,以字行,泰和(今屬江西)人。建文初以薦為翰林編纂官,參加修撰《太祖實錄》。永樂時為翰林編修,入內閣,參預機務。歷任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內閣大臣,晚年以子稷下獄,憂死。
楊氏身為明朝太平時期的宰相,其詩雖多奉敕頌圣、歌詠承平之作,其中有些確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安定和繁榮。如《涿州行》真實地反映了涿州的太平景象:“涿州百里近都門,北去南來無晨昏。道邊郵亭連古堠,時平不置官軍守。土墻茅屋盡耕地,半插新簾賣新酒。牛車轔轔沖早寒,爭先稿秸輸縣官。少年家家便騎射,雉兔如林不論價。由來意氣傾山岡,邂逅相逢肯相借……”涿州自“五胡亂華”以來不是烽火連天的戰場,就是被異族所統治,只有到了明朝,北京成為政治中心,才有此景況。由詩中可見,當時涿州還保持有燕趙好武之風;人煙還較稀少,少年尚可游獵。這類作品雖為歌頌承平之作,但詩中內容比較真實而無諛詞。其記游詩也多情致。如《漢江夜泛》《游東山》等,小詩頗有唐人風韻:“飛雪初停酒未銷,溪山深處踏瓊瑤。不嫌寒氣侵入骨,貪看梅花過野橋。”(《劉伯川席上作》)楊詩佳者雍容平易,如錢謙益所言:“大都詞氣安閑,首尾停穩,不尚麗藻,不矜佳句,太平宰相之風度可以想見。”(《列朝詩集小傳》),其下者則
平庸乏味,陳陳相因,人稱之為“臺閣體”。楊氏秉政柄、主持文壇數十年,對明初詩文創作有較大影響。
楊集正集(文集)二十五卷,詩集三卷,續集六十二卷(包括詩文,其中詩九卷),別集四卷(無詩)。正集為楊氏自選自訂,刻于廣東,續集為其子孫所補,有明天順刻本。
常見者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四庫總目提要》言楊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誤,正續別集合并計之為九十四卷)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三家宮詞》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李頎詩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