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賴古堂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二十四卷,詩十二卷,清周亮工撰。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櫟園,又號減齋,祥符(河南開封)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明亡,避居南京,清軍占領(lǐng)南京,迎降。在清官至戶部右侍郎,兩度被劾論死,兩度遇赦。
周詩已經(jīng)過刪削焚毀,其在獄中所著詩已有部分不傳,但從此集所傳作品仍可見當(dāng)時滿漢官員矛盾的尖銳和降清的漢族官吏寄人籬下的惴惴不安的心情。《望家書不得與無間、望如、庭發(fā)》《送章甫補臣出塞同田無間、王望如、吳庭發(fā)賦》《七月十九日夜》《庚子中秋》都是案發(fā)后在獄中之作,“寒風(fēng)驚旅骨,熱淚潑衣涼。劍老花盈室,衾孤鐵滿床。新詩猶在口,舊雨漸能忘。躑躅當(dāng)時客,門前著意量。”朋輩都不敢往來,可見案情嚴重。“萬棘叢中客,真無一念平。悄憂窺杪木,薄影振深更。甑破家歸夢,灰寒藉酒生。此中能得聚,肯復(fù)恡余情。”借寫同牢犯人相濡以沫之情,以抒破家之痛。在《與林鐵崖》組詩中把滿漢官吏之間的矛盾揭示得更具體,“強項吾徒賤,群侯勿遽嗔。熱官思已熟,冷灶恥相因”,從中可見降清漢官的悲哀。周詩較為廣泛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明末農(nóng)民義軍在中原、山東一帶攻城略地、奪取政權(quán)的戰(zhàn)爭,以及東南沿海鄭成功所率領(lǐng)的廣大人民的反清復(fù)明的斗爭,不過作者是站在封建地主或清統(tǒng)治者立場,對歷史真相作了歪曲,如《射烏樓紀事》等。
周詩慷慨悲涼,其五言、七言律體沉郁頓挫,明顯地受到杜甫影響。其小詩構(gòu)思巧妙,語淺意新:“弱枝亦有排云勢,迸石能為宛轉(zhuǎn)生。共道箬開新樣好,誰憐老雨打干聲。”(《羈中題畫稚竹》)看到畫中的嫩竹,反而想其晚境凄涼,其中可能滲透著作者對自己年輕時代的回憶,和對當(dāng)前處境的感慨。周氏五十九歲(1670)時認為:“一生為虛名所誤,老而聞道,何尚留此邪?”后悔不應(yīng)寫詩作文(周氏獲罪與詩文有關(guān)),盡取所著書板,并藏書百種焚之。
此集為其子周在浚于康熙十四年(1675)所刊,經(jīng)過周氏自刪和焚毀,已非其詩文全貌。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據(jù)原刊本影印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詞論·詞苑叢談》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峴傭說詩》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