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唐音》新詩鑒賞
唐詩選本,十四卷,元楊士弘編選。士弘字伯潛,襄城(今屬河南)人。生活于元末。
此書于元至正四年(1344)完成。楊氏論詩強調聲律純駁正變,并認為這取決于政治盛衰并表現著政治上的盛衰,因而楊士弘認為盛唐之音最為純正。這種以聲調音律論詩、并借此來判斷詩歌產生時代政治上的盛衰的觀念始自漢代。漢儒說詩就遵循了《禮記·樂記》的“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這種觀念對傳統詩學影響很大,但漢儒所說的某世“之音”是兼思想內容與聲調音律兩方面而言的,而楊士弘只就聲調音律單方面說,則不免就有偏頗。編者編選此書原則是“審其音律之正變,而擇其精粹”。全書分“始音”“正音”“遺響”。在“正音”中他便以唐代政治盛衰發展階段為唐詩發展階段。初盛唐詩,自武德到天寶末;中唐詩,自天寶至元和間;晚唐詩,自元和至唐末,奠定了四唐分期說。書中“始音”一卷惟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家。“正音”六卷則以詩體分,初唐為一類,盛唐為一類,晚唐為一類。“遺響”則初、盛、中、晚唐詩人作品并收,附以僧道宮閨之詩。李白、杜甫、韓愈三家全集常見,故不選。
此書編選方法對唐詩發展分期的原則,以及對聲調音律的注重對后世,特別是對明代有很大影響。明初高編選的《唐詩品匯》就是在此選直接影響下產生的,后來以格調論詩、并想要以聲律格調以矯“臺閣體”之平冗的李東陽更是受到《唐音》的啟發。秉
《唐音》最早傳世刻本為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安博文堂刻本,另有嘉靖金臺汪諒刊本,還有《唐音輯注》明張震輯注,十四卷,有明刻本。《批點唐音》明顧璘批點,有明嘉靖洛陽溫氏刻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司空表圣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批點唐詩正聲》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