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詞論· 復堂詞話》新詩鑒賞
詞論,一卷,清譚獻撰。獻見《篋中詞》。
譚氏論詞本于常州派張惠言、周濟等人的理論,并加以發揮。認為詞源于風雅。因此“其感人也尤捷,無有遠近幽深,風之使來,是故比興之義,升降之故,視詩較著,夫亦在為之者矣”。特別強調比興,甚至認為常州詞派的貢獻主要在此。
他評論周濟的“以有寄托入,以無寄托出”的主張說,如此則“千古辭章之能事盡,豈獨填詞為然”。對于寄托他理解得更為寬泛,提出:“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擬議之窮,而喜怒哀樂之相發,向之未有得于詩者,今遂有得于詞。”這種觀點接近現代文藝理論中所說的“形象大于思想”,即作者所塑造形象的意義和它給讀者的啟示遠遠超出了作者的主觀意圖。
譚氏對浙派詞創作持批評態度。他說:“巧構形似之言,漸忘古意;竹垞、樊榭不得辭其過。”“南宋詞弊,瑣屑饾饤,朱厲二家,學之者流于寒乞。”又言:“浙派為人詬病,由其以姜、張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這是持常州詞派觀點的。
譚獻對浙派詞的批評最為嚴厲。但他也感到常州詞派會產生流弊,并說:“常州詞派,不善學之,入于平鈍廓落,當求其用意深雋處。”
譚氏對唐五代詞和北宋詞評價最高。他認為溫庭筠詞為“五代后絕響”,韋莊詞“如古詩十九首”,馮延巳詞“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所謂“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最好例證。
此書為譚氏門人徐珂根據譚氏文集、日記及所纂《篋中詞》,所評周濟《詞辨》中論詞之語輯成。
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排印本,由今人坎點校。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錢注杜詩》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宋代部分·濟南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