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張居正
明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 (今屬湖北)人。張居正自幼聰慧異常,有“神童” 之稱。他在科場上一路順風,十二歲考中秀才,十六歲考中舉人,二十三歲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編修,可謂少年得志。據《明史·張居正傳》 稱,張居正“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儼然一美男子; “勇敢任事,豪杰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頗有政治家氣度。當時正值權相嚴嵩當政,張居正不卑不亢,不偏不倚,頗受嚴嵩另眼看待。三十六歲時,他出任國子監司業(最高學府副校長),三年后任裕王講讀,很得裕王歡心。這位裕王就是后來繼承帝位的穆宗,他從此官運亨通,四十二歲時晉升禮部侍郎 (副部長),不久任禮部尚書 (正部長) 兼武英殿大學士,成為內閣成員。四十八歲那年,穆宗駕崩,神宗 (即萬歷皇帝)即位,張居正聯絡宦官馮保,以皇太后名義逐走首輔高拱,自己取而代之。新皇帝才十歲,因此朝政實際上由首輔張居正全權處置。此時的明王朝是一個爛攤子,問題成堆,吏治腐敗,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而北方的蒙古數次南犯,曾一度進逼京郊,東南沿海地區又時常有倭寇騷擾。張居正上任伊始,便大刀闊斧整頓吏治,裁減冗官。為了改變官僚政治不講工作效率、敷衍塞責的懶散作風,他制訂了 “考成法”,督促公務,考核官吏。具體作法是,各級衙門將所屬官員應辦的公事,根據不同情況,規定出完成期限,一式三本文簿予以登記,一本留底,一本送交分管的衙門辦理,一本送內閣備案,按月查考,每年總結。這種方法并不新鮮,關鍵在于張居正雷厲風行,決不手軟。據史書記載,他當政的十年之間,根據 “考成法” 裁汰的冗官懶官竟達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二三,官場面貌為之一新。同時,他積極支持名將戚繼光南兵北調,鎮守北疆,又在東南沿海地區分段設寨,修整兵船,嚴申海禁,基本上肅清了多年的邊患。張居正的最大貢獻是改革稅制,推行賦役合征的 “一條鞭法”,其特點是將課稅的主要對象由人丁改為田畝,各項賦稅和徭役合并起來,計畝征銀。為了清查漏稅的田產,使 “一條鞭法” 計畝征銀的方案真正得以實施,張居正不顧貴族、豪強的激烈反對,下令重新清丈全國土地,最后查出三百多萬頃隱瞞漏稅的土地?!耙粭l鞭法” 的推行,不但大大簡化了征稅手續,更重要的是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戶的負擔,而國庫的收入也增加了。據 《明通鑒》記載: “是時帑藏充盈,國最完富。” 明王朝的經濟情況好轉,太倉粟米可支十年,國庫積金四百余萬。張居正不是唯唯諾諾的好好先生,而是有主見、有魄力的干臣,自然難免有“權臣” 之嫌,年輕的萬歷皇帝對他也要禮讓三分,這為他身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線。他在執政十年后病逝,盡管葬禮非常隆重,但尸骨未寒,政敵便群起攻之,萬歷皇帝也翻了臉,詔奪張居正的所有榮譽,將其 “擅權枉法” 的“罪狀”公布天下,甚至要 “剖棺戮尸”。其在江陵的家被查抄,長子被逼自殺,全家被迫害致死者十余人,其為官的弟弟與侄兒也被流放煙瘴之地。直到四十年后,新即位的明熹宗才重新恢復張居正的名譽,此時明王朝已處風雨飄搖之中。
上一篇:文學·文人·庾信
下一篇:經濟學·人物·張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