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范疇·有無
道家關于宇宙本原和本體問題的哲學范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是有形、有名、實有等義; “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是無形、無名、虛無等義。最早使用這一對范疇的是老子,他在討論宇宙起源問題時認為: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但老子所說的 “無”,是 “道” 的同義語,那么 “無” 并非不存在,而是無形無跡,無聲無臭,這實際上是先哲關于宇宙本原或前宇宙狀態的一種概念。《老子》 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據現代學者高亨的意見,這句話應該這樣斷句: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意思是:“無” 叫作天地之始,“有” 叫作萬物之母。也就是說,如果要追尋天地萬物的起始,那就是“無”。莊子即說: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 但 “無” 又是怎樣產生的呢?莊子推論說: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爾有無也者,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這是說,“無” 并不是宇宙的起點,如果一直往上推,“有”和 “無” 的存在與否,都是不可知的。這種 “玄而又玄”、“匪夷所思” 的問題,難以引起大多數學者的興趣,故在兩漢時代,便無人理會。直到魏晉時代,隨著哲學家對于宇宙本體和人生本質的關注,“有” 和“無”再度成為熱門話題,出現了“貴無” 和 “崇有”兩派。三國的王弼認為 “有生于無”,主張 “以無為本”; 西晉的裴頠則認為“無” 是相對于 “有” 而言,“至無” (絕對的 “無”) 不能生“有”,主張 “以有為本”。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 “有” 和“無” 的關系以及宇宙人生的本質進行了系統反思。過去的哲學史家喜歡套用西方哲學范疇來給“貴無論” 和 “崇有論” 加上唯心或唯物的標簽,其實,兩者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中國先哲關注的并不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他們是在用自己特有的語言 (范疇)討論著中國特有的哲學命題。儒家學者如張載、朱熹、王守仁等雖然也討論過 “有” 和 “無”的問題,但卻沒有多少精彩的見解。古代詩人關于人生本質及其意義的種種感慨,多是道家哲學的回音。
上一篇:文學·文人·曹植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服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