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佛教·智顗
中國佛教第一個創立宗派的大師。俗姓陳,字德安,祖籍潁川 (今河南許昌),東晉時遷徙荊州華容 (今湖北監利縣西北)。 智顗出身官僚家庭,父親在梁朝曾位至封侯。但在智顗十五歲前后, 梁朝發生侯景之亂,他的雙親死于亂兵之中。 目睹國破家亡的悲劇, 智顗內心充滿悲觀厭世的情緒,便在守完三年之喪后,遁入了空門。他先后從慧曠、慧思等高僧學法,三十歲時便已精通佛經教義,加上他善于表達,一在陳朝首都金陵登壇說法,便令僧俗聽眾嘆服。陳朝皇帝特地將他請人瓦官寺,一住就是七年。 但智顗不喜歡金陵的繁華嘈雜,覺得此處不是弘傳佛法的理想之地,他曾感慨地說: “當初瓦官寺四十人坐,一半人入法門; 現在兩百人坐禪,僅有十人得法。以后想必是信教者倍增,而真正得法的人沒有幾個。”他想離開城市到山林中去習禪。三十八歲那一年的秋天,智顗謝絕了皇帝的挽留, 去了在今浙江天臺縣境內的天臺山。他在天臺山講經傳法,融合南北佛教的特點,開始了創宗活動,人稱“天臺大師”。十年之后,天臺宗遍傳江南,陳后主多次派特使請智顗下山, 智顗推辭不過, 只好又回到金陵,受到隆重的禮遇。隋文帝滅陳后, 智顗去了廬山,雖然在晉王楊廣的盛情邀請下,他不得不再度下山,并且為楊廣授了菩薩戒,楊廣也授他 “智者”的尊號, 但智顗卻不肯留下, 堅決要求 “返故林”。當楊廣固請時, 智顗居然 “拂衣而起”, 極不禮貌地拒絕了這位后來成為皇帝的信徒。個中原因,撲朔迷離,可能是這位南朝的高僧與北朝的新統治者感情上還難以融合。據載,此前的一年,隋文帝曾經給智顗一道敕書, 稱: “師 (指智顗) 既已離開塵世之網, 修己化人,一定希望獎進僧眾,固守佛門禁戒,使見之者欽服,聞即生向善之心,這才是出家人的事業。如果身穿道服,心染俗塵,不但蕓蕓眾生無所依歸,而且佛門之前也會流言叢生。” 這實際上是對智顗發出的警告。 智顗生于南朝,在新王朝也許不無故國之思,以他在南方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北方來的新皇帝是不敢掉以輕心的。
上一篇:史學·史籍·晉書
下一篇:倫理學·人倫·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