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籍·太平御覽
宋代官修類書。李防等撰。李昉 (925-996) 生于后唐,歷仕后晉、后漢、后周三朝,宋太祖時官至翰林學士,宋太宗時曾出任宰相,監修國史。太平興國年間,他奉太宗之命,領銜編纂 《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大型圖書,其中以 《太平御覽》最為后代推重,與 《資治通鑒》 并稱宋代的兩大巨著。《太平御覽》初名 《太平總類》,“太平” 是宋太宗趙炅的年號。在清本將要完成的前夕,太宗命每天進呈三卷,以備 “乙夜之覽”,于是改賜今名。《太平御覽》 比 《藝文類聚》 的規模更大,總共有一千卷,分為五十五部,這是根據 《周易·系辭》說的“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示包羅萬象,其子目多達五千三百六十三門。《太平御覽》 的編纂,主要目的并不是為文人寫詩作文尋找典故提供方便,而是為帝王大臣提供“百科知識”,所謂“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治亂廢興之由,道德性命之奧”。據說,宋太宗聽政之暇,日讀三卷,如有耽誤,翌日必補讀,雖嚴冬之日,也必讀完定數。大臣請少息,宋太宗說: “朕開卷有得,不以為勞也。” 凡與政教有關的故實,都一一牢記在心,與近臣相見,必援引談論,以示勸誡。此書所引書目,據 《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共有一千六百九十種,其中十之七八今已失傳。后來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看不到原書,還可以從 《太平御覽》 中尋到些吉光片羽。如讖緯之學,既是兩漢思想史上的大事,而對后世也有相當的影響,可是這些緯書在隋以后就失傳了,賴有 《太平御覽》引用了一部分,使我們還能知道其大概面目。這是 《太平御覽》至今仍被學者重視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哲學·范疇·天理人欲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太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