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人倫·禮義廉恥
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綱紀。合稱 “四維”。語出《管子·牧民》: “何謂 ‘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又說: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危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所謂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以 “禮義廉恥” 為治國的四大綱紀。盡管儒家以主張德治著稱,但 “禮義廉恥” 卻并非儒家的專利,而是華夏民族的一種固有傳統。管子當然不是儒家,他對 “禮義廉恥” 的解釋是: 禮要求人的行為不超越一定的界限,義要求人的進取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廉要求人不隱瞞自己的錯誤,恥要求人不要跟邪惡者同流合污。這與孔、孟的解釋實際上沒有質的差別。宋儒歐陽修曾對管子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之語備加贊賞,并在 《新五代史·馮道傳》 中演繹說: “禮義是治人的大法,廉恥是立人的大節。不廉就會無所不取,無恥就會無所不為,人如果寡廉喪恥,貪得無厭,災禍就會接踵而至;如果國家大臣寡廉喪恥,恣意妄為,那么國家必定滅亡。”現代中國人多以 “禮義廉恥” 為儒教一家提倡的倫理,實在是一種誤解。
上一篇:倫理學·修養·知足
下一篇:禮俗學·禮制·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