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宋學
經學流派,指性理之學或義理之學。“宋學” 之名,起于清代,與 “漢學” 相對。但宋學并不限于兩宋,也包括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其派別甚多,主要有濂學 (周敦頤)、洛學 (二程)、關學 (張載)、閩學 (朱熹)、陸王心學 (陸九淵、王守仁) 等。江藩所著 《國朝宋學淵源記》則記述了清朝宗奉程朱理學的學者和學派。宋儒厭棄漢唐經學家支離繁瑣的注疏之學,將為學的重心從注釋古典轉移到對人心、人性、人生的探討上來,即使是注釋經典,也多以發揮義理為宗旨。朱熹主張 “以理解經”,陸九淵標榜 “六經注我”,就是這種學風的集中體現。宋學討論的主要問題是怎樣做人,即為人尋求精神上的 “安身立命”之地,而不是怎樣做學問。用陸九淵的話說,叫作 “不識一字,也須還某堂堂做一個人”。朱熹主張 “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張 “致良知”,都是指追求道德智慧,通過這種追求或修養功夫,培養出一種圣賢氣象。程頤說: “學者不學圣人則已,若欲學之,非熟玩圣人之氣象不可。” 實際上,這是將儒學從學問變為人生信仰的一種嘗試,是儒學為與佛道二教爭奪人心而進行的自我調整。其流弊也是顯而易見的: 空疏。到了清初,顧炎武等人提倡 “實用之學”,對束書不觀而空談性理的學風發起攻擊,甚至將明亡的責任也算在宋明理學的賬上。后來,考據之學大盛,宋學的地位開始動搖。盡管如此,宋學一直到近代還擁有相當多的信徒,著名者如倭仁、曾國藩等。
上一篇:史學·史籍·宋史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