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周公
儒家尊為“宰相楷模”的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因其采邑在周 (今陜西岐山東),故謂 “周公”。周武王死后,年幼的長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當時天下初定,主少國疑,周公便出來攝政,代行王權,以穩定人心。這卻引起王室內部的猜疑,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到處揚言,說周公陰謀篡奪王位。他們聯合諸侯在東方發動叛亂,但很快被周公統率的王師平定。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周公大封諸侯,將王族和功臣分封各地,去建立 “衛星國”。他還制定以繼統為核心的宗法,確立“立嫡以長不以賢” 的王位繼承法和爵位繼承法,并規定各種禮節儀式,作為貴族行為的規范。封建、宗法以及以禮治國的思想,都對中國后代的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兢兢業業地代行王政,曾對兒子伯禽說: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這地位在天下也算是尊貴的了。但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怕的是失掉人才。” 在周公執政期間,周王朝出現了空前安定繁榮的局面,被后代譽為 “盛世”。成王成年后,周公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鞠躬盡瘁,一心為君,這就是他被譽為 “宰相楷模” 的根本原因。相傳,周公還留下了一部致太平的寶典,這就是后代儒家尊為圣經的 《周禮》。孔子對周公其人其德其才,贊美備至,心馳神往,甚至經常夢見他。后來,儒家就將周公尊為圣人,與孔子并稱“周孔”。
上一篇:哲學·論著·呂氏春秋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