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墨翟與《墨子》·公輸
一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二
公輸盤曰: “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 “請獻千金。”
公輸盤曰: “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 “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 “胡不見我于王?”
公輸盤曰: “諾。”
子墨子見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 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 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 “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 “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 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 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銹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
王曰: “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 “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三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 “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
本篇選自《墨子》的最末一篇。它記述墨子自魯奔郢止楚攻宋的事跡,可能是墨子弟子所記,非本人親撰。
這個故事,正是墨子倡導的“兼愛”、“非攻”學說的一次成功的實踐,也是墨子一貫的抑強扶弱精神的體現。
****
本文篇幅略長,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首節):墨子聞訊,急奔郢都
第二段(中間各節):智斗力爭,墨子四勝。分四層:
①一勝——斗智取勝,公輸自認理屈;
②二勝——同楚王直面較量,借喻誘王入套;
③三勝——雙方實力比拼,攻宋演習,公輸再挫;
④四勝——戳穿加害陰謀,告知宋城有備。
第三段(末節):治于神者,眾人弗知。
以下分段略講——
第一段:墨子聞訊,急奔郢都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齊,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一、詮詞釋句:
公輸盤——即春秋末年時魯國巧匠魯班,復姓公輸,名盤。亦作“班”或“般”。
楚——諸侯國,今湖南、湖北一帶。
云梯之械——指云梯那種器械。云梯,攻城用來登城器械,言其梯高可入云。
起于齊——據清畢沅考,當依《呂氏春秋·愛類》作“自魯往”。一說,不變更原文。齊,即齊國,為魯之鄰國,今山東北部、東部一帶。
宋——諸侯國,在今河南東部一帶。
郢(yǐng影)——楚國京都,今湖北江陵。
二、略述大意:
南方強邦楚國,憑恃公輸般所造的攻城利器——云梯,決定北上攻宋,以圖中原。墨子聞訊后,只身急奔楚都郢城,說楚改變攻宋主意。
第二段:智斗力爭,墨子四勝
這一大段文字較多,是全文的基本部分,有四層意思,也即墨子四勝——
一勝——斗智取勝,公輸自認理屈
公輸盤曰: “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 “請獻千金。” 公輸盤曰: “吾義固不殺人。”
一、詮詞釋句:
夫子——對墨子的尊稱。為,疑問助詞。這句是說,先生有何見教?
侮臣者——欺侮我的人。古代對人客氣時也自稱“臣”,表示自謙。“者”字原無,依俞樾說補上。
藉與說——前者,借助;后者,讀為yuè月,與“悅”通。
請獻千金——請,愿。千金,即十鎰,一鎰為二十四兩。
固——決。這句話,我奉行“義”,決不殺人。
二、略述大意:
墨子見了公輸盤說,北方有個人欺侮我,希望借你的手殺了他,我愿獻給你酬金十鎰。公輸盤聽了深感受辱,明確表態說:我一生奉行的是“義”,決不會去做殺人幫兇!這正是墨子想聽的話。于是,墨子在下邊則直斥其為楚造云梯攻宋之事——
子墨子起,再拜,曰: “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一、詮詞釋句:
再拜——古代一種禮節,先后拜二次,表示敬意。
請說之——請允許我向你說幾句話。
荊國——即楚國。楚初建國于荊山一帶(今湖北西部),故名。
殺——是指戰爭中被對方殺掉的人。這三句是說,楚國土地有余而人民不足,葬送自己所不足的人民,而爭奪自己有余的土地,不能算聰明吧?
義不二句——你奉行的“義”,不去殺那一個人,卻去殺戮眾多的士兵與百姓,不可以說是明智之輩。知類,明智一類人。
二、略述大意:
墨子對公輸盤行了“再拜”禮后,就開始向他曉以義理,主要是,你為楚國造云梯攻宋,宋國有什么罪?并且楚國現狀是,土地多而百姓不富足,用損害自己百姓去侵奪別國土地,不算聰明;宋無罪而攻伐,不僅缺乏友愛,簡直是不講仁義;明知不義之舉,卻不去進諫勸止,也算不得忠;再說,以不殺一個“盡義”,而去侵犯大眾,當非明智之輩之所為。墨子說的這番仁義忠君之道,駁得公輸盤的所謂“奉義”之說體無完膚,只得自感理屈而服輸。但實際上并未真正認輸。且看下文——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 “胡不見我于王?” 公輸盤曰: “諾。”
一、詮詞釋句:
然、胡、已——然,此有“既然如此”之意;胡,即何;已,止。這句是說,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國呢?
既已與王——既已,已經。王,這里當指楚惠王(據孫詒讓《墨子年表》)。墨子止楚攻宋,當在楚惠王五十年前。
見——有引見之意,這句說,何不引我去見楚王?
二、略述大意:
墨子第一次取勝后,認為公輸盤已經認輸,可以止楚攻宋了。然而,公輸盤卻說,不行,我已稟知楚王了。墨子則乘機讓他引見楚王。于是墨子此行,進入了更高層次的較量,墨子直面楚王交鋒。
二勝——同楚王直面較量,借喻誘王入套
子墨子見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 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 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 “必為有竊疾矣。”
一、詮詞釋句:
此段開頭疑有脫漏,在“見王”后補上:“聞大王將攻宋,有之乎?王曰:‘然’。子墨子曰:”(依劉師培據《世說新語》注引補)。
文軒與敝輿——文軒,為有紋彩之彩車;敝輿,破舊的車子。“敝”,破,壞。
錦繡與短褐——錦繡,指有華麗紋彩之絲織品;短褐,此“短”為“裋”(shù樹)的假借字,裋褐,即粗陋衣服。
粱肉與糠糟——前者,指精美的飯菜;后者,即“糟糠”粗劣食物。
何若人——怎么樣的人。何若,猶何如。
必為有竊疾矣——一本原無“有”字,現據清人王念孫說“為”下補“有”字。
二、略述大意:
墨子見到楚王后,仍用迂回之法,先從一竊賊之例說起,此賊甚怪,新的、精美的、貴重的都不要,偏挑舊的、粗陋的和低賤的東西偷。你說,這種人怪不怪?楚王聽后,立即下斷語說,此人必患有盜竊毛病。
墨子見楚王已經被誘而上套,則單刀直入地向楚王直陳其說——
子墨子曰: “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荊有云夢, 犀兕麋鹿滿之, 江、 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 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銹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
一、詮詞釋句:
云夢——古代楚地兩個大澤,跨長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今之洞庭湖和洪湖等一大片大小湖沼都是云夢的遺跡。
犀兕與黿鼉——犀(xī希),即犀牛。兕(sì寺),古獸名,屬犀牛一類。黿(yuán元),龜屬比鱉體大,俗稱“懶頭黿”。鼉(tuó駝),爬蟲類動物,多產長江下游,亦稱揚子鱷,俗名豬婆龍。
鮒(fù付)魚——即鯽魚。一本作“狐貍”,據清人畢沅、王念孫說改。所謂,一作“所為”,據清人王引之說改。
長松與文梓——前者,指大松樹;后者,即梓樹,落葉喬木,因其紋理細,故稱“文梓”。
楩(piān,駢)、楠與豫章與長木——“楩”,南方大木,即今黃楩木。楠,亦作“枏”、“柟”。常綠喬木,富有香氣,為建筑和制造器具的良材。豫章,即樟樹。長木,大樹。
三事——當作“五吏”(畢沅據《戰國策》改,孫詒讓也持是說),謂楚王之臣下,指公輸盤。
傷義與不得——傷義,指損害正義、道義。不得,不能占據宋地。
二、略述大意:
墨子在這里,將楚、宋兩國山川地理、物產、財富進行兩兩對照的同時,又把攻宋之事與“竊疾”患者行為,加以層層比附,然后,墨子尖銳地指出:楚王所干“攻宋”怪事,正與患“竊疾”者同屬一類,迫使楚王不得不予以認同。但楚王此時還未放棄攻宋的打算,請讀下文——
三勝——雙方實力比試,公輸盤械盡
王曰: “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一、詮詞釋句:
雖然——雖是這樣。
解帶為城——解下衣帶圍起算作一座城。
>牒(dié蝶)古代的書版,這里指小木片。一說牒為“梜(jiā夾)”的假借字,即筷子(用俞樾說)。
九設與機變——九設,多次設想或設置。機變,機巧多變的器械。
距與守圉——距,同“拒”,抵擋。守圉(yǔ雨),守御。圉,阻擋。
二、略述大意:
楚王聽了墨子的游說,認為其理甚善,雖然如此,但自己堅信,公輸盤的云梯造成后,攻宋必勝。
墨子自知理論駁難雖已獲二勝,但對方自恃實力優勢不肯就此作罷。于是,進行攻城與守城的實力演習。深知只有攻破此關,才有可能止楚攻宋。在演習中,墨子再挫公輸盤。但是公輸盤在幾次較量受損后,不但沒有“就此罷手”,卻產生了一個謀害對手的邪念。即——
四勝——揭穿加害之謀,告知宋城有備
公輸盤詘,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 “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請無攻宋矣。”
一、詮詞釋句:
詘(qū屈)——通“屈”,受挫,此指技窮。
吾知句是說,我已知道用什么辦法對付你了。“距子”,即抵擋你。
>禽滑(gǔ古)厘——魏國人,墨子之弟子,盡得所傳,尤專攻防城池戰術。
楚寇——楚軍入侵。此“寇”,名作動用,入侵。
不能絕——指守御的人不會后繼無人。
請——愿。
二、略述大意:
墨子早已看破楚王與公輸盤的心計,預作準備,成竹在胸,在關鍵時刻,墨子使出了致命的殺手锏:一是突然揭發公輸盤的正在籌劃的“加害”陰謀;一是公開宣布宋城有備,正等著楚軍寇城。這樣,就使這止楚攻宋的較量中,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楚王親自宣布不攻打宋國。
第三段:治于神者,眾人弗知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 “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 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一、詮詞釋句:
庇、閭、內——庇者,蔽也。閭,里巷大門。內(nà),同“納”,這是說,墨子等人因天雨,欲進閭門躲雨,但守衛者不讓進。
>治于神與爭于明——治,從事,致力。神,神奇、異乎尋常。明,顯而易見。四句是說:墨子那種致力于消弭戰禍于無形的大智大慧,人們常常不知其功;而那些急功近利,好于張揚的人,卻易于為大眾所知道。
二、略述大意:
墨子力爭止楚攻宋獲勝而歸,途經宋國恰逢大雨,欲進閭門躲雨,卻為守衛者所擋。墨子為宋建立的奇功,宋人卻一無所知,真令人嘆息!
于是,文章就有了最后那段發人深思的議論。
****
讀了墨子這兩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令人留下若干深刻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兩點:
一、它是墨子基本學說的最好體現
“兼愛”與“非攻”,是墨學的核心內容,是墨家的最基本思想,也是它與儒家反復較量中經住了考驗的兩個帶根本性的命題。它經歷數千年的風雨沖刷,仍然熠熠閃光,至今,乃至今后,還有繼續發揚光大的價值。
墨子“萬事貴于義”(《墨子·貴義》),是墨家奮斗的最高綱領,竭力倡導“兼愛”與“非攻”的主張,實現“天下之大利”。墨子認為要達到“大利”目標,務必號召天下人“兼相愛”、“交相利”。在《墨子·尚賢》中,墨子又明確地指出:“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迫”,對于一切“虧人利己”和無辜攻伐他國的行為,均是“不義”之舉,表示深惡痛絕。因而,當他聞訊楚國攻宋消息后,不顧自身安危,即星夜急奔楚國予以制止。為此付出極大努力,不惜與同行公輸盤來了一個“舌戰”與“實踐”并舉的戰術,最后制服了對方,并進而迫使楚王放棄“攻宋”的圖謀。《公輸》一文,正是這個思想成功實踐的實錄,其意義是巨大的。
二、它也是墨文寫作上主要特色的具體呈露
兩篇文章給人們共同印象是:在論爭中,嚴謹的邏輯力量,雄辯的語言氣勢和誘人的修辭手段,處處都使質樸無華的文字增彩閃光,并使文章拓展了審美視野和思辨的深度。比如:
兩文的篇章結構和語言配置,都顯示了內在邏輯力量的強度。《兼愛》一文,先從反面楔入,以事實立論,闡明社會禍亂頻仍,均源于“天下人之不相愛”,用現實的十類人的關系加以廣泛論證;然后從正面進行有力的推導,做到環環密扣,首尾照應,最后得出無可爭辯的正確論斷。這個論斷就是:唯有“兼愛”,才能撥亂就正,天下大治。這種強大的邏輯力量,使人不得不信服。
《公輸》中,采用的是迂回戰術,自外而內,引譬言理,兩相比附,層層逼進,且又讓舌戰與實踐緊緊結合,終于取得了四戰四勝的喜人戰果,最后達到“止楚攻宋”的宏偉目標。這也說明作者在記述論爭文字中的聰穎睿智,可敬可佩。
兩文的多樣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也給文章增色不少。《兼愛》篇,在用十類人說事時,大用了排比句,收到立竿見影的良效。在《公輸》中,又借用,“怪賊”之喻,“忽悠”了一下楚王,讓他自己出言否定,取得了頭一個重大勝利。接著,又以兩國山川地理和物產財貨為內容,用了多重排比句進行了系列的對比,在強大的邏輯力量之下,迫得楚王最后收回攻宋的成命。讀完之后,也使讀者甚感欣慰,并欽佩作者駕馭文字技巧之高超。
附圖三十:
墨 子
上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孔丘與《論語》·侍坐章
下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南北朝散文·王羲之·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