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貞觀之治
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淵退位,傳位于次子李世民,是為唐太宗。627年正月,改元貞觀。唐太宗李世民以秦隋速亡為鑒,推行休養生息的“與民讓利”政策,醫治戰爭創傷。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階級矛盾較為緩和,各民族團結和睦,中外交流較為頻繁,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
626年10月,唐太宗針對隋亡后社會凋敝的現實,親自主持了“自古理政得失”的辯論,力圖找到一條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貞觀君臣論政”事件。參加論證的主要人物有: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胄、岑文本、孔穎達等人。這些人都很熟悉儒家經典和前代興亡的歷史,他們知道強秦是怎樣滅亡的,兩漢是如何削弱的,并親眼目睹隋亡的事實,也深知下層社會的疾苦。因此,“貞觀君臣論政”的基本命題是研討前代封建王朝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目的在于確定當代統治的方針政策,以加強唐王朝的統治地位。論政結果,太宗決定實行“撫民以靜”的政策。
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高祖時的均田制和租庸調法。從武德年間起到開元末年止,唐代初年頒行均田令,根據新的情況對前代均田制略加調整。凡丁男18歲以上者授田一頃,其中八十畝為“口分田”,二十畝為“永業田”;工商業者減半;篤疾、廢疾者各給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道士亦給口分田三十畝,女冠、僧尼三十畝;一般婦女、奴婢、耕牛不再列入授田范圍。永業田須種植榆、棗、桑等樹木,可傳給子孫;口分田則于戶主死后還給官府另行分配。永業田可以買賣,口分田則不可。唐代均田對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起了積極作用,它將社會上的流動的勞動人口組織起來,墾辟荒蕪土地,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和恢復社會生產。在實行均田的基礎上,唐初統治者推行了租庸調制,規定:凡人丁不管實際受田多少,均按一百畝征稅。受田者每年納粟二石,叫作租;每年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徭役可以每日納絹三尺代替,叫作調;受田者每年納絹二丈,加絲綿三兩,或納麻布二丈五尺,加麻五斤,叫作調。貴族、官僚都不納租、調,不服徭役。唐代租庸調法,是在帝國掌握相當數量的土地和勞動者的基礎上實行的,包含了勞役和實物地租的內容,具有地租和課稅合一的特色。由于租庸調法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農民負擔不至于畸輕畸重。經過多年努力,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得到了調動,農業生產得以恢復。
在政治上,為了鞏固國家的統一,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首先太宗承襲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規定:中書省專掌定旨出命,為皇帝發號施令的機構;門下省負責審查中書省所擬定的政令,為皇帝參謀機構和政令審查機構;尚書省則是政府的行政機構,專掌執行皇帝的政令,下分六部以管理國家事務:吏部掌選拔及考察全國官吏;戶部掌土地、戶口、錢糧;禮部掌禮儀慶典;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律令刑法;工部掌工程興建。三省長官都執行宰相權力,不受官品限制,可以隨時任免。太宗十分注重中書、門下二省之間的互檢互查制度。規定:凡起草軍國政令,中書舍人必須逐條發表自己的意見,署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繼而由中書侍郎、中書令仔細審查。然后轉門下省,由黃門侍郎和給事中負責駁正。這樣,皇帝在確定政策、發布詔令前,能充分吸取多方面的意見,從而有可能減少失誤。除三省六部外,唐中央政權還設一臺五監九事等機構,使中央政府職能更加完善,保證了中央行政事務的有效執行。地方統治機構基本上是州、縣兩級制。州的長官為刺史,縣的長官為縣令。為了提高官員的素質,廣開選官途徑,唐太宗繼承并健全了科舉制度,擴大了庶族地主參政為官的機會。唐代科舉制度內容繁多,科目復雜。通常來講有所謂“八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童舉等,常設僅有明經、進士兩科,明法、明字、明算則是專門科目,其中尤以進士科最為重要??荚噥碓炊酁閷W館“生徒”和州縣“鄉貢”士人,每年應試者常達八九百人,多者超過一千四五百人??荚噧热莩齻戎亟浟x、策論、律令、詩賦、雜文以外,另據科目不同,進行專門考試。唐代的科舉已打破前代門閥特權階層壟斷仕途狀態,它為地主各階層知識分子進入官場提供了條件。特別是所謂寒門、庶族地主分子,能夠通過科舉取得高官厚祿,并參與政權,對改善唐朝政權組織人員成分,鞏固和發展中央集權制度頗有影響。唐代國家基本武裝力量是府兵與鎮兵。636年,太宗健全了十二軍府的組織,將軍府更名為“折沖府”,改統軍為折沖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唐代府兵為世兵制,其成員皆隸于軍籍。府兵屬于唐朝衛戍部隊,其任務是維持所在地方社會秩序,并負責保衛中央政權。而鎮兵則為鎮邊部隊,駐扎邊疆重鎮,防御外患,捍衛邊疆,以維持唐朝的獨立地位。唐朝前期軍隊,訓練有素,裝備良好,成為唐朝強盛的武力基礎。唐太宗曾多次組織精通古今法的人才修訂和編纂《法律》,主要由房玄齡主持。唐太宗規定死刑在中央處決要五復奏,在地方處決要三復奏,廢除了一些苛法酷刑。唐律比前代法典進步,內容比較完整,條目比較簡要,體式比較嚴整,對維護封建剝削制度及其倫理道德起了有效的作用,并成為以后宋、明各朝法典的規范。
為了實現天下大治,唐太宗十分重視求賢納才。除了實行科舉制度外,太宗還告誡大臣們注意選擇人才,外不避仇,內不避親。原東宮官屬魏徵、韋挺、王珪曾隨李建成與李世民斗爭,但很有才干,太宗便委升他們為尚書左、右丞和門下省要職以至宰相。唐太宗還知人善任,注意舍短取長,房玄齡多謀善籌,杜如晦能斷大事,分別委他們以合適的官職,使其各得其所,各取所長,人稱“房謀杜斷”。太宗善于納諫,從諫如流。魏徵敢于直諫,據理力爭,貞觀初期短短幾年,魏徵便陳諫二百余條,深得太宗賞識。諫諍之風在貞觀年間大盛。
唐初,突厥強盛,不時擾邊,并控制絲綢之路。629年唐太宗派兵平定了東突厥,解除了危害唐初安定局面的最大隱患,統一了自陰山至大漠的廣大地區,進一步密切了邊境各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聯系,促進了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當時西突厥控制著東自金山(阿爾泰山),西至咸海的廣大地區,阻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嚴重影響西方各國與唐朝的友好往來。635年,唐太宗派兵征服吐谷渾,打通了河西走廊,趕走了西突厥汗國在青海地區的勢力,而且使吐谷渾成了防御吐蕃入侵的強有力的支持力量,增強了唐朝西北地區的邊防。640年,唐征服高昌,以后又平定了焉耆之亂,統一了龜茲。西域各族乘機擺脫了西突厥的統治,服屬唐朝,貢使往來,通商不絕。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治理,設置了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四鎮,合稱“安西四鎮”。太宗并命移安西都護府于龜茲。至此,太宗基本完成了西域的統一。絲綢之路從此暢通無阻。634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派使者來到長安,向太宗求婚。641年,太宗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入藏時,不僅帶去了大量的金銀、綢帛、珍寶,還帶去了內地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精美的手工業品,帶去了內地的蔬菜種子、蠶種、各種藥物、書籍和大批工匠、樂隊。為了表示對王朝的友好和對文成公主的尊重,吐蕃人民特意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唐太宗還對南詔、對靺鞨、對契丹進行有效控制,發展民族關系。這些都促進了漢族同少數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唐太宗還把學術文化提到與治國安邦的好壞密切相關的高度來認識和重視。為了尊儒崇經,唐太宗在長安專門設立孔子廟堂,以孔子為先圣,以顏回為先師,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唐太宗還十分重視經籍圖書的搜集與整理。即位后不久,太宗便在弘文殿收集了經、史、子、集四大類書籍二十余萬卷,以備??砗妥珜憣V鴧⒖贾?。唐太宗還下令組織編寫《五經定本》和《五經正義》,統一了南北經學。唐太宗十分重視學校教育,確立了中央、州、縣三級官學制。對于外來文化,唐太宗采取兼容并蓄、為我所用的政策。玄奘去佛教發源地尼泊爾、印度尋師學經,得到了太宗的支持,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此外,學術文化不斷發展,繪畫、雕刻、音樂、詩歌及科學技術等十分發達,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國內民族和睦,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局面下,中國和亞洲各國的交通暢通,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臣、商賈、學者、藝術家、僧侶等,不斷前來唐朝訪問。京都長安不僅成為亞洲的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那時和唐朝交往的有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天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拂森(東羅馬)等七十多個國家。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高度先進的唐代封建文化,對亞洲各國乃至世界其他地區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絲綢、茶葉、瓷器、紙張等商品大量銷往西方,造紙術也是在這一時期傳入西方的,對世界文化事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漢唐文化對朝鮮、日本影響更大。朝鮮、日本的典章制度多取自中國。
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中國的23年中,唐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重大發展,“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人口增殖,土地廣辟,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政治較為清明,民族團結和睦,階級矛盾比較緩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所謂的“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柏懹^之治”成為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上一篇:傳統美德·謙虛
下一篇:體育·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