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經典注疏
指儒家經典及研究解釋儒經的著作。“五經”之說,始于漢代。漢武帝“罷默百家,獨尊儒術”,設太學,置五經博士教育弟子。這時的五經是《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后來不斷發展變化,東漢熹平石經是以上五經加上《公羊傳》和《論語》為七經。唐代科舉取士在“明經”科中規定三禮(《周禮》、《儀記》、《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榖谷梁傳》),加上《詩經》、《尚書》、《周易》,合稱九經,后又加上《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這也是唐開成石經的內容,宋代又加上一部《孟子》遂成十三經。早在漢代的經學研究中,就有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之爭。所謂今文,即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傳寫的經書,大都是學者憑記憶背誦講授。他們的特點是治章句,遵師法,專守一家之說。所謂古文,是指漢代以前使用的文字,多為篆字。兩派經文的研究者各有所依,互不相讓。西漢時重今文經,其大師是董仲舒。西漢末王莽托古改制,古文派抬頭,代表人物是劉歆。到東漢初至漢靈帝刻石經,還是今文經占上風,其后由于馬融、鄭玄等大師的推薦,古文經的地位又勝今文經,這種爭斗時斷時續,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時期。一些經學大師都寫過大量為經書作注解的書,僅鄭玄一人就為《易》、《書》、《詩》、《三禮》、《論語》、《孟子》、《孝經》等一一作注。
南北朝時,學者致力于經書的箋疏工作,不遺余力。據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的統計,當時為經學注疏《易經》類25種,《尚書》類14種,《詩經》類24種,《三禮》類66種,《春秋》類35種,《孝經》類27種,《論語》類17種。這些成績,在唐貞觀年間,孔穎達、顏師古等人編撰《五經正義》做了一次總結,加上賈公彥的《周禮疏》、《儀禮疏》,以及徐彥的《春秋公羊傳疏》、楊士勛的《春秋穀梁傳疏》,諸經的解釋,在唐代算是有了定本。時隔不久,啖助、陸淳等人又寫出一批《春秋集傳》、《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辨疑》、《春秋微旨》等書,對舊有的傳注提出懷疑。宋代劉敬撰《七經小傳》、王安石作《三經新義》等,發揮己見,不再墨守注疏,形成一種橫生議論的風氣,甚至刪改經史以遷就己說,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宋代大儒由于下功夫研究注疏,學有根柢,雖摒棄古議,猶能自成一家。如朱熹撰《易本義》、《書說》、《詩集傳》、《儀禮經傳通解》等書,成績卓著。元明二代,士子功底較淺,還要編修《五經大全》頒行天下,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本,影響所及,遂使經學衰微。明末清初,經學中興,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提倡經世致用之說,學風為之一變。他們提倡樸實的學風,推崇鄭玄、許慎所代表的漢學,反對專講理性的宋學。乾嘉以后,經學名家輩出,有惠棟領導的“吳派”和戴震領導的“皖派”,成果顯著。今古文經派都很活躍。至康有為寫出《新學偽經考》,大膽指出古文經書都是偽經,都是劉歆偽造的,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儒家談書論學的立足點,對當時的正統思想傳統觀念進行懷疑和否定,為維新變法作了輿論先導,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小說·紅樓夢
下一篇:小說·老殘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