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侮·第二次鴉片戰爭
又稱英法聯軍之役。1856年~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前期戰場主要在以廣州為中心的沿海地區,后期則轉至大沽、天津、北京地區。英法兩國興師的根本目的是以武力為后盾,迫使清王朝屈服,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攫取更多的經濟、政治特權。清王朝則采取以撫為主,以戰促和的對策。而廣大人民群眾為捍衛家園,則英勇奮戰,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在近代反侵略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1856年(咸豐六年)10月,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進攻廣州,正式挑起戰爭。次年法國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與英軍組成侵華聯軍。英法全權代表分別為額爾金、葛羅。1857年6月至10月,額爾金、葛羅率海陸軍5 600人(其中法軍1 000人)陸續到達中國。12月29日,侵略軍攻陷廣州城,葉名琛被俘,廣州將軍穆克德納、柏貴投降。1858年1月,三元里一帶96村人民聯合南海、番禺兩縣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組成義勇軍同侵略軍對抗,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后,想乘勢強迫清政府簽訂新約,俄、美也趁火打劫。四國公使商定北上,迫使清政府屈服。1858年4月,作戰部隊移向北方大沽口,直接威脅北京。美使列威廉、俄國公使普提雅廷借“從中調處”名義同來。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譚廷襄與四公使談判,而英法公使則無誠意,不過是拖延時間,以作戰爭準備。5月20日,英法侵略軍炮擊大沽炮臺,正在海神廟吃大煙的譚廷襄慌張逃走,而南北炮臺的守軍則英勇抵抗,打死打傷敵軍一百余人。大沽失陷后,英法聯軍沿白河直撲天津。譚廷襄執行“不能戰不易守而不得不撫”的投降主義方針,使侵略者輕易抵達了天津城外。5月28日,咸豐帝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全權辦理撫局,與英、法代表談判。從6月初起,經過二十多天談判,討價還價,在聯軍武力威脅和桂良等人堅主“不可戰”的情況下,清政府被迫屈服,分別于6月26日、27日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為:英法公使常駐北京;增開南京、鎮江、漢口、九江、臺南、淡水、煙臺、營口、汕頭、瓊州為通商口岸,允許英法商船在長江各口岸往來;允許英、法人員到中國內地經商、游覽;傳教士可以到內地傳教;向英國賠償白銀400萬兩,向法國賠償損失200萬兩;等等。
美、俄兩國則以調停人的身份從中斡旋,乘機大撈一把。早在5月間,俄國誘逼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強占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美國也隨之于6月18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從此,中國進一步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同年11月,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①承認販賣鴉片為合法貿易;②擴大了英法關稅的協商權利。1859年英法公使以換約為名,率艦北上,拒絕清廷指定由北塘登陸進京的路線,堅持從大沽溯白河至京。6月25日,英法軍艦突然進攻大沽炮臺,守衛炮臺的愛國將士,奮起反抗。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敵艦除一艘逃走外,四艘被擊沉,八艘被擊破,登陸進攻炮臺的英軍1000人死傷近半。這次戰役英軍傷亡總數為434人,法軍死傷14人,英軍艦隊司令賀布也受重傷。英軍敗退上海,等候訓令。
大沽口軍事沖突后,清政府懼怕侵略者的報復,寄希望于美使華若翰從中說和,英法侵略者卻不予理會。1860年2月英法再派額爾金、葛羅率英軍18000人(巡洋艦、艦艇41艘)、法軍7000人來中國。6月英軍集中于大連灣,法軍部署于芝罘,準備進攻天津、北京。8月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攻陷大沽,25日占領天津。9月11日,英法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清政府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前往通州乞求談判。英法侵略者則以此為煙幕,積極組織武裝進攻力量。9月21日,清軍僧格林沁、勝保等部旗綠各營在通州八里橋一戰,抵抗兩個小時“傷亡過半”,潰不成軍。第二天咸豐帝從圓明園倉皇逃奔熱河。咸豐皇帝指令同父異母的六弟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向侵略者接洽投降。而聯軍感到彈藥儲備嚴重不足,便借談判之機補充給養。10月6日,聯軍逼近北京城,至德勝門、安定門外,從背后襲擊僧格林沁和瑞麟部。清軍不戰而潰,退至圓明園。聯軍跟蹤追擊,闖入園內,焚燒附近街市,并大肆搶掠。守軍奮力向前,英勇抗擊,但寡不敵眾,奕訢懾于聯軍威力,竟按聯軍要求于10月13日交出安定門,侵略軍控制了北京城。10月18日—19日,英法聯軍在搶掠了一切可以搶走的東西,破壞了一切可以破壞的東西之后,在圓明園放火,焚燒了這座經營了150年的藝術宮殿。10月24、25日,清廷分別和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同時互換《天津條約》的批準書。條約規定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九龍割讓給英國,增辟天津為商埠,允許法國傳教士在各省建教堂,等等。俄國威逼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又強占了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也利用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獲取了《北京條約》中列強勒索到的種種特權和利益。英法侵略者的目的已經達到,寒冬將臨,聯軍遂于11月間先后撤出京津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中外反動勢力走上了彼此結合的道路,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上一篇:音樂戲曲·竇娥冤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簡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