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滑冰滑雪
中國廣闊的地域和復雜的地形使各地的氣候大不相同,冬天的北方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生活在這冰雪世界里的北方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滑冰滑雪的技能。在隋唐時期,生活在嫩江流域和黑龍江兩岸的室韋族人就有在雪地里“騎木而行”的記載(《隋書·北狄傳》),就是足踏類似于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由于氣候寒冷,積雪之厚能淹沒馬背,足踏木板不僅提高了行進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溝中。唐代居住在額爾古納河至阿爾泰山一帶的回鶻族(即回紇族,維吾爾族的古稱),在冰雪環境中也同樣在腳下系上木板,用木杖支在腋下,非常迅速地在冰上滑行,“蹴輒百步”,當地人稱為“乘木馬”。唐代居住在現蒙古人民共和國東方省的拔野古人,善于狩獵,居然可以乘這種木馬在冰上追逐奔跑迅速的麋鹿(《新唐書·回鶻傳下》)。當然,此時在冰雪上滑行的裝備還比較原始,滑雪與滑冰通用一種工具。宋代時冰上滑行是一種娛樂活動,當時有一種以人力牽拉的冰上游戲,是在木板上鋪上墊褥之類輕軟暖和的物件,兩三個人坐在上面,讓一個人拉著在冰上滑行,這種活動叫做“冰床”、“凌床”、“拖床”,因為這種活動最早是由于北方的少數民族發明的一種交通工具,所以也叫做“胡床”。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提到這種活動。宋代的皇帝也喜歡冰上娛樂活動,在后苑里“觀花,作冰嬉”。(《宋史·禮志》)明朝時冰嬉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有些有錢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積水潭的冰面上玩這種冰床,將十幾張床連在一起,上面擺上酒,一邊飲酒驅寒,一邊滑行。(《倚晴閣雜鈔》)但總體說來,一直到清朝以前,除了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外,冰雪運動開展并不普及,而且方式也較簡單。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居住在長白山一帶,狩獵和采集是生活來源的主要部分,在寒冷的環境中,不僅要擅長騎射,也要掌握滑冰滑雪的技術。清統一全國后,仍保持了以滑冰訓練軍隊的舊俗,每年都要在太液池(北海)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滑冰檢閱,稱之為冰嬉。朱彝尊所編的《日下舊聞考》卷二十一《西苑》中說:“太液池冬日表演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修國俗。”乾隆皇帝的《冰嬉》詩中也說:“冰嬉仍寓詰戎行。”這些都說明清代每年在太液池舉行的冰嬉,具有訓練軍隊的意義。但隨著承平日久,軍隊例行的冰嬉檢閱便成了行賞和娛樂活動了,冰嬉表演成為宮中冬月的娛樂,軍隊的參加只是為了例行的賞賜。因為是表演項目,冰嬉的內容也有了增加和變化,不只是速度滑冰,更多的是花樣滑冰。現存故宮博物院的乾隆畫苑畫師金昆、富隆安合繪的《冰嬉圖》,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冰嬉表演的情景。圖中不僅有大蝎子、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雙飛燕、千斤墜等花式姿態,還有各種雜技式的動作,耍刀的、使棒的、弄幡的、射箭的、盤杠的,以及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掌上、冰上的倒立、扯旗等難度較高的表演,顯示了當時冰嬉表演的豐富多彩。速度滑冰是冰嬉中的重要內容,名曰搶等。當時滑冰已穿著冰鞋,有雙刃,也有單刃的。清代的速度滑冰比賽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和較詳盡辦法。除了花樣滑冰、速度滑冰之外,還有一種打滑撻的滑冰。“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地使冰遂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乃使勇健兵士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其巔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勝。”(見《清稗類鈔·技勇類》第2982頁)這種滑冰游戲,有點類似高山滑雪。在盛行滑冰的清代和中國古代的足球相結合,創造了冰上蹴鞠,冰上蹴鞠多為朝廷習武活動,在民間也有所流行。但由于冰上足球沒有球門,方法規則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冰上用腳滑冰,又要用腳“蹴之令遠”,不夠協調,所以發展不廣泛。
冰嬉圖(清)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淵鑒類涵
下一篇:傳統美德·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