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清乾隆年間編撰而成。全書共抄了七部,分貯在七個藏書閣。七部全書由于抄成時間不一,抽補散失情況各異,它們的總數又各不相同。人們經常提到的文津閣本,共收書3503種,79 337卷,36 304冊。至于目錄上的數字,據《四庫全書總目》所載,共3 461種、79 309卷。之所以命名為《四庫全書》,與我國古代的書籍分類方法有關。公元3世紀時,西晉荀勖創立了四部分類法,甲部為經,乙部為子,丙部為史,丁部為集。到了公元4世紀,東晉李充改乙部為史,丙部為子,從此以后,四部分類法便長期固定下來,這就是經部(儒家的經典著作)、史部(記載歷史的書)、子部(各種學說和知識技能的書)、集部(學者的詩文集等)四大部門。唐朝初年設立的集賢書院等皇家圖書館,都是按經、史、子、集分四庫貯藏圖書的,名為“四庫書”。這便是“四庫”名稱的由來。后來歷代學者大都采用這種四部分類法,只是各部所屬的子目,隨著學術的發展變化,作了一些增減和調整。直到公元19世紀末,由于學術范圍逐漸擴大,舊的圖書分類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需要,才打破了按照四部分類的框架。清代也是按四部分類的,它沿用了唐代四庫的名稱;又因所收錄的書籍比較完備,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識和許多學術流派,所以定名為《四庫全書》。從修書的背景和目的看,清乾隆在位時期,中國正處于發達興盛時期,經濟相對繁榮,這為纂修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清王朝推行極端的封建專制統治,大興文字獄,很多學者回避現實,不敢議論國政,精力就集中到整理古書上去,對中國幾千年積累的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是代表儒家思想的經書,進行了訓釋、校勘和輯錄佚文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們把這種學術流派稱為“漢學”,它造成了考據風等墨守成規的學風的盛行。為了適應這種學術空氣,學者們需閱讀許多藏書和完整的原著,用以考證學術源流,征引材料出處。而過去分類摘錄編纂的大型類書已經不能適應這種需要了。這就提出了大規模收集和貯藏古代圖書的要求。
乾隆帝于是在有利于加強統治的前提下,對這種學術潮流,因勢利導,下達了征求天下遺書的命令,準備編纂一部空前規模的大叢書。其目的在于:借纂修全書的機會,在全國收集圖書,將歷代書籍作一次全面的審查、評論和總結;消除反抗清朝的民族思想;宣揚清朝是文治的盛世。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1772年2月7日),乾隆帝下詔令各省搜集歷代及清朝人的著作,以后又一再嚴厲督促各省官吏認真辦理。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成立了《四庫全書》館,館址設在翰林院內,并在武英殿設繕書處。后來續辦南三閣書,任務緊迫,增添了很多校對、繕寫的人員,又在東華門外云神廟、風神廟和地安門內簾子庫、官房,另設四局,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頭繕寫。
編纂《四庫全書》所用書籍的來源有四:①政府藏書,即內府本,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②清代皇帝的著作和奉皇帝命令纂修的書籍;③公私進呈的圖書,包括各省采進、私人進獻和通行的書籍;④從《永樂大典》中輯錄的佚書。其中要以各省公私進呈的書籍為最多。各地采集的圖書由總督或巡撫匯總呈送。送到以后,就交給四庫館校對每一種書不同版本的異同,寫出各書的考證,并在每種書的前面寫一篇提要,敘述作者的事跡和本書的源流得失;然后摘錄簡明要點,提出應刻、應抄、應存的意見(在結合處理所謂違礙書籍工作中,還有應全毀、應抽毀兩類),送呈皇帝決定。動用內府藏書和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書,也按照這種辦法處理。送皇帝審閱過的書,決定收錄后,交給四庫館繕書處抄寫、校對,作為定本。參加編纂和校訂書籍工作的,前后共任命正、副總裁以下的官員360人,官員連同抄寫人員總計4186人,另有不少學者接受了在館官員的聘請,以私人身分參加了編校工作。因而《四庫全書》是集中了當時很多學者的勞動成果修成的。
《四庫全書》所包括的內容范圍極其廣泛。這部書共收錄著作三千五百多種,在經、史、子、集四大部下面,又各分若干類,各部類的名目如下:經部十類,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古代的《樂經》已失傳,這一類收錄的是關于古代音樂理論和古樂器的著作)、小學類(包括研究字義、字形和音韻的著作)。史部十五類,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子部十四類,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集部五類,包括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類。在上述44類中,有15類又劃分為若干細目,叫做“屬”,這15類共分64個“屬”。八股文的集子在征集圖書時是不要的。《四庫全書》中只示范性地收錄了兩種八股文集,即《經義模范》和《欽定四書文》,這可以說是對當時科舉制度的一種諷刺。
《四庫全書》收錄了我國有文字以來各代人的著作。但是對當時還活著的人的著作,除皇帝的作品和官修書外,都不收錄。在歷代著作中,以官吏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著作為最多,這反映了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壟斷學術文化的情況。此外,全書收錄的婦女著作有五種,如宋李清照的《漱玉詞》、朱淑貞的《斷腸詞》等;佛教徒的著作有44種,如南朝宋法顯的《佛國記》、遼行均的《龍龕手鑒》等;道教徒的著作有22種,如唐李筌的《太白陰經》、元張雨的《勾曲外史集》等;宦官的著作有漢史游的《急就章》等;少數民族的著作,如清滿族圖理琛的《異域錄》,元回族薩都剌的《雁門集》等;外國人的著作,如朝鮮人佚名作者的《朝鮮志》,安南人黎崱的《安南志略》等。明末清初來中國傳教的歐洲人的譯著,《四庫全書》收錄的多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如意大利人利瑪竇的《乾坤體義》和他同中國學者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葡萄牙人陽瑪諾的《天問略》等。但對他們傳來的天主教經典都不予收錄。總之,《四庫全書》收錄的書突出了儒家文獻的地位,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主義的統治,對敢于批評儒家等禮教的著作,都列為禁書,且在存目中大加詆毀,表明清統治者對具有明顯的進步思想的著作是深惡痛絕的。
《四庫全書》還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不重視生產技術的著作,除農、醫、天文、算法外,所收科學技術的書籍是很少的。如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總結了當時勞動群眾在工藝方面的種種成就,竟然不予收錄,以至在國內流傳幾乎絕跡。對于戲曲小說,只是在搜集遺書中大量地禁毀,根本不予收錄。這些都表現了纂修工作中清朝統治者的偏見,其后果是影響了我國18世紀以后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四庫全書》第一部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修成,接著又用了三年時間,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第二、三、四部全書陸續修成。這四部全書分別貯藏在北京故宮文華殿后面的文淵閣、奉天皇宮的文溯閣、京西圓明園的文源閣、熱河避暑山莊的文津閣。這四處稱為內廷四閣,不準外人出入,完全是皇帝的私人藏書閣。在第一部《四庫全書》修成的次年,也就是在辦理第二、三、四部全書的同時,乾隆帝又令四庫館另行抄寫打算送到江浙貯藏的三部全書;并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在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在杭州西湖行宮建文瀾閣,準備入藏第五、六、七部全書,這就是江浙三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約用五年時間,抄成了這三部全書。七部全書因抄寫時間不同,因而內容稍有差異。抄成后又進行復查,前后辦成的七部全書,都又作了部分的撤毀、挖改和換補。因而《四庫全書》的內容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才最后固定下來,江浙三閣的三部全書到嘉慶元年(1796)才頒發齊全。四庫館修書期間,乾隆帝還命令編纂了幾十種官修書籍,收入《四庫全書》中。這些書很多是宣揚清朝強盛、粉飾太平的,如《蘭州紀略》、《萬壽盛典》等。另外,還有與《四庫全書》有直接關系的幾種書,如《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禁毀書目》等。這些都是編纂過程中的副產品,在我國學術文化史上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如在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的同時,乾隆帝又命將著錄書和存目書的提要,匯編成一部“總目”,經總纂官紀昀等再作修改,成為專書,定名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稱《四庫提要》。它共包括200卷,書前有“凡例”,在經、史、子、集四部前面各有總序,每部中各類的前面又各有小序。
《四庫提要》是一部流傳極廣、影響很大的目錄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經史子集四部的總敘和各類的小序,對中國古代學術的源流作了較系統的敘述。每種書的提要,對作者生平和本書的內容作了簡要的評介。這些評介,雖然摻入了清朝統治者的政治偏見,而就評斷學術的是非優劣來說,是頗有見地、值得參考的。可以說,從《四庫全書》修成之后,一直到19世紀末,中國學者很少不受《四庫提要》的影響。就是在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文化時,想搜集需要的材料,仍然有必要拿《四庫提要》作為一把鑰匙。在修書期間,為了清查違禁書籍,還編制了《全毀書目》、《抽毀書目》,頒發各省,按目查繳。這些禁書目錄是清朝統治者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的罪證;但它留了下來,則成了后世研究封建社會文化專制主義的重要資料。《四庫全書》七部,現在文源閣本、文宗閣本、文匯閣本已全部遭到毀壞,文瀾閣本遭到部分毀壞,文淵閣本解放前夕被國民黨政府運到臺灣去了,另兩部文津閣本、文溯閣本保存較好。其中現藏北京圖書館的文津閣本全書,是七部全書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總之,《四庫全書》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主要價值是保存了歷代大量的文獻。歷代學術凡是不同當時的政策相抵觸的比較有價值的著作,一般得以在全書中保存下來。《四庫全書》所依據的底本,有很多是珍貴的善本書。其中不少宋、元時代的刻本和舊抄本,在修書時已很罕見。還有不少是已經失傳很久的書籍,有的在修書時經大事征集又重新發現,有的則從古書內輯錄出來。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書籍,就是《四庫全書》中的精華部分。再如我國漢代到南北朝期間幾部重要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海島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等,修書時有的已經失傳了二三百年,有的殘缺很嚴重,四庫館根據《永樂大典》加以輯錄和校補,才有了比較完善的本子。這是我國古代光輝的科學成果的一部分。當然,由于清統治者推行極端的文化專制主義,在《四庫全書》中對一部分書籍的內容作了篡改刪削,通過提要宣揚統治者的“欽定”觀點,同時大搞禁書毀書,并厲行文字獄,其后果是毀掉了許多可貴的古代文獻,對這一點我們應持批判的態度。
其次,《四庫全書》的產生在整理古籍的方法上,在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也給予后來的學術界以頗大的影響。四庫館采輯佚書的工作,在當時立即引起許多學者的注意,有的人也動手采輯,并且還有所發展,古書輯佚工作因此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四庫全書》也促進了校勘學的發展。校勘書籍是古已有之的,但清朝中葉所興起的校勘學,卻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要恢復古書的本來面目。學者們紛紛從事輯佚和校勘,有了新的輯本和新的各種校本,于是就需要刊刻新的版本,從而又推動了我國出版印刷事業的發展。在目錄學方面,自從《四庫全書》編成以后,還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原來自宋朝以后,元、明兩代直至清乾隆以前,沒有一部較好的政府藏書目錄或私人藏書目類。
《四庫全書》的編纂,產生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部可作為典型的目錄書,便有力地影響了私人藏書目錄的編寫。許多版本目錄及藏書志、藏書題跋等,在清中葉以后如雨后春筍般地產生了。另外,《四庫全書》本身的裝幀,包括書夾、書匣等,就是一套很精致、很貴重的工藝品,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書籍裝幀方面的出色技能。在18世紀中葉編成的《四庫全書》,就其內容之廣和篇幅之大來說,當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空前的。《四庫全書》所包涵的十分豐富的史料,足以證明:中國的古代文化是極其燦爛輝煌的,我們的祖先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四庫全書》是了解中華古文明的一份重要的歷史遺產。
四庫全書(部分)
上一篇:天文歷法·四分歷
下一篇:建筑技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