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東周建筑
東周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了建筑技術與藝術的顯著進步。首先是城垣和宮苑臺榭建筑的興起。春秋時大小諸侯國近140個,全都擁有自己的國都城池,其中以齊國為最,達到七十二座,小國魯國也有十九座,周朝的城池建筑據《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筑制度。《左傳》、《周禮》、《史記》中指出,周朝除宮室、城垣建筑之外,還出現了許多單體建筑,如“觀”“闕”“臺”“榭”等等。如楚國的章華臺,吳國的臺榭陂池,魯國的郎囿等等。其次,在建筑材料方面,東周的城垣都用黃土夯打版筑而成,而宮室的屋頂已經全部用瓦。板瓦、筒瓦、瓦當、瓦釘以及印紋瓦當、半瓦當大量出現。在易縣燕下出土的雙龍(圖)雙鳥(圖)和雙獸(圖)的半瓦當可以說明當時的宮室屋頂已經普遍用瓦的事實。第三是建筑結構上斗拱的普遍應用和建筑裝飾的增華。早在商與西周時代就出現了柱上出斗的形制。在東周形成所稱“山節”的斗拱制,即在斗上出拱以承托橫梁與立柱間的過渡部分,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配在這承托的構架上以分散其壓力。在飛檐的翼角上,也能增加出檐跳出的程度,具有藝術美感。據宋玉《招魂》中講:“紅壁沙版,玄出梁些,仰觀刻梅,畫龍蛇些。”可知當時宮室殿宇的門楣椽柱都是刻鏤綺文、朱丹漆畫的。很多廟宇和祠堂都有壁畫裝飾。東周時代的建筑已經走上了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建筑藝術之路。
上一篇:小說·世說新語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中國古代的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