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陵墓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階級厚葬成風,他們在修建陵墓上所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勝數。陵墓一般分地下和地上兩部分。地下部分稱“寢宮”或“地宮”,主要是安置棺槨的墓室,開始(約從商代到漢)用木槨墓室,隨后出現磚石結構墓室,東漢以后石結構成為主流。地面部分是環繞陵體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從布局上來說,是在陵園的四周筑上陵墻,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神道。帝王陵的神道規模很大,兩旁有石人石獸等雕像,稱為“石象生”,以其好像生前的儀仗隊一般。陵園建筑以祭祀的大殿為主,稱作棱恩殿或隆恩殿,在它的前后四周有各種門和配殿,形成一個地面宮殿建筑群,規模壯觀。
從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來看,封土的發展過程,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一種叫做“方上”,就是在地宮之上用土層層夯筑,使之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尖錐體,而錐體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頂成一方頂,故名之為方上。陜西的秦始皇陵和漢代諸陵大都采用這種形式。第二種是依山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為陵墓,把地宮掘進山里去,唐代陵墓多是這種形式。到了明清,開始采用寶城寶頂的形式,就是用磚筑石砌成圓形或長圓形的城墻,里面壘土封頂,使之更加明顯突出,如明十三陵和清東西陵都是此形式。帝王陵墓建筑之精美,寶藏之豐富,一方面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剝削本質,另一方面也顯現出我國古代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與文化財富。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陳子昂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