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譴責小說
晚清小說流派。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解釋譴責小說為:“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并及風俗。雖命意在于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論,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在清末內外交困、腐朽黑暗的社會政治制度的條件下,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紛紛通過創作小說來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社會的主張,譴責小說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在藝術上譴責小說受《儒林外史》影響較大,如魯迅所說:“頭緒紛繁,腳色復伙,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俱與其人俱迄,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譴責小說的題材和內容,極為廣泛,以官場、時事入小說,筆鋒指向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濟各方面,可以說是近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其主要內容是揭露官場的黑暗丑惡,其主導傾向是鼓吹政治的或社會的改良,作品抨擊時政,但不觸及封建制度本身,只是在尋求治世濟民的藥方。譴責小說的創作在清末短短的數年間蔚為大觀,其中,以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和曾樸《孽海花》為代表,這四部作品被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在我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古代典籍·讀書雜志
下一篇:古代典籍·貞觀政要